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èng

【源】 ①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62,87)。②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17)。③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12,15,17)。④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12)。⑤晋时羌人姓,见《通鉴》(242)。⑥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60,62)。⑦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23)。今满族姓(344)。⑧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72)。⑨瑶族姓(117,118)。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117)。⑩京(104)、壮(109)、蒙古(255,344)、水(124,126)、彝(130)、哈尼(137)、苗(130)、羌(194)、土家(17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安定、南阳(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人】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6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②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③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④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汉代有邓通,世富;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

猜你喜欢

  • 叔達

    读音:Shūdá【源】 颛顼帝之后有叔达氏,见《路史》(60,62)。一说,高阳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达之后(6,7,12,17,60)。【变】 作〔叔逵〕(7),误。【人】 叔达段,周景王大夫(6,21)

  • 读音:Ní【源】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青海之天峻、广西之武宣有分布。回族、藏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 亦收未详其源。

  • 马适

    读音:mǎ shì马之适子,别其族为马适氏。(见《姓氏考略》)

  • 兀剌歹

    读音:Wùlādǎi/Ula’dai【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巴林右旗沙巴尔台、洪格尔苏木均有此姓(384)。

  • 读音:Shī【源】 ①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见《姓谱》(60,62)。②周时师尹(太子之相称师尹)之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1,12,17,60)。③师,乐人瞽者(瞎子)之称。自春秋时晋师旷

  • 衞古圖

    读音:Wèigǔtú【综】 清正黄旗满洲马甲七楞格之妻为卫古图氏(260)。

  • 石戶

    读音:Shíhù【源】 居于石户者,因以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人】 石户子农,相传为舜之友,舜以天下让之,子农负妻携子入于海,终生不返(7,21)。

  • 喬佳

    读音:Qiáojiā【综】 清驻防黑龙江正黄旗中有乔佳氏(72)。乔佳德兴阿,清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中都统(436)。

  • 鲁阳

    读音:lǔ yáng出自鲁阳公之后。(见《元和姓纂》)楚公族有鲁阳氏。(见《潜夫论》)

  • 葛逻禄

    读音:gě luó lù本突厥诸部,在北廷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包多怛岭,与车鼻部接。(见《唐书·回鹘传》)是以部族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