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ī

郗姓主要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邑名为氏。

郗姓历史人物有郗鉴,两晋时人,少时家境贫困,但他仍勤奋好学,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时逢饥荒,州人资助,郗鉴即分赠乡亲孤老,救济很多人。

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


【音】 旧读Chī(82)。【源】 ①系自己姓。青阳氏之后,苏忿生支子封于郗(故城在今河南沁阳境),因以为氏(6,11,12,17,60)。 ②傣(165)、满(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山阳(17,21,418),高平(6,60),济南(15,21)。【它】 郗、郄二字已混,后人编书,多有出入。据《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60)。【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郗鉴,晋时高平金乡人,历官车骑将军、司空加侍中(6,15,21,61)。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 亦俱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 注云: “《路史》: ‘苏氏之子封于郗,为郗氏。’ 望出高平。《黄长濬法帖刊误》: ‘晋郗姓,自太尉鉴以后,遂为江右名宗。 读如尚书��肃之‘��’; 世人俗书 ‘郗’ 讹作 ‘郄’, 呼为郄诜之‘郄’,此大谬也。郄诜,晋大夫郤縠之后; 郗鉴为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源既异,音读自分。(按: 郗、郄本二字。《说文》: ‘郗,周邑。在河内。’ 即 《左传》 ‘王与郑苏忿生之田’, 温原��樊之 ‘��’。 春秋晋文公时有��虎, 《战国策》 有��疵。 当皆��氏所出。‘郄’ 为 ‘郤’ 之别体。 《玉篇》: ‘郤’, 俗从 ‘��’。《说文》: ‘郤’,‘晋大夫叔虎邑。’ 《隶书汉学师宋恩题名》 ‘师郗进’, 偏旁从 ‘��’ 与 ‘��’ 相似。 俗遂变作 ‘郄’。致与郗字相混,史炤《释文》,郄虑之‘郄’ 音 ‘绮戟反’; 至晋元帝时郄鉴,乃音 ‘丑之反’,与黄氏之说不同。《大涅盘经音义引声类》: ‘郤乡在河内。’ 桂馥 《说文义证》 引作 ‘郄’。转与 《说文》 ‘郗’ 字注合。则其时郗、郄二字已混可知。后人编书,更多出入。据 《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韵编》 凡重要人物,均列陌韵郄姓; 《万姓统谱》、《尚友录》适与相反; 《氏族典》 两姓复见。靡所适从。两姓人物,亦无从一一考订分辨。因郄系俗体,未便列入郤姓。故并附入郗姓内,幸阅者以意鉴别之。”)

”,今多音xī。

汉代有郗虑,高平人,御史大夫; 唐代有郗纯,兖州人,中书舍人。

猜你喜欢

  • 读音:hán【源】 ①黄帝之臣寒哀作御,见《世本》。为寒姓之始(60,62)。②夏时诸侯寒促之后,见《氏族大全》(6,12,17,60)。一说,寒,夏时妘姓之国,见《路史》。故城在山东潍州(即今潍坊)

  • 十代

    读音:Shídài【综】 南北朝时柔然一部落,以部为氏(425)。

  • 廪丘

    读音:lǐn qiū齐大夫廪丘子,其先以所食邑为氏。(见《英贤传》)廪丘,齐大夫廪丘子之后。(见《万姓统谱》)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据《路史》云: “炎帝之后。”此

  • 读音:Lěng冷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周武王弟卫康叔的后代被封于泠水(一作冷邑,位于今陕西境内),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氏,有冷姓。二是少数民族姓氏,苗族、彝

  • 读音:yǐ【源】 见《姓苑》(15,21,24)。【布】 台湾(236)、山西解县、大同(62)、平陆(298),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人】 扆昭,明时解州人,永乐庚子科举人,曾任监察御史,见《解州

  • 段干

    读音:Duàn gàn段干姓源自地名。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食邑于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段干姓历史人物有段干木,战国时晋人,著名隐士。曾求学于子夏,因魏成子推

  • 太傅

    读音:tài fù【源】 汉时太子太傅疏广(一作疎广)之曾孙彦则,避王莽乱于太原,以先人官称为氏(6,12,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汉太子太傅疎广曾孙彦则避王莽

  • 一郍蒌

    读音:yī nuó lóu与“一那蒌”同。

  • 阿热

    读音:ā rè黠戛斯,古坚昆国也,自言李陵之后,其君曰阿热,遂姓阿热氏,驻牙青山。(见《唐书·回鹘传》)

  • 大陸

    读音:Dàlù【源】 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后食邑陆乡,因以大陆为氏(7,21)。一说,齐简公时大夫东郭贾,字子方,食邑大陆(故城在今河北宁晋东南10里),号大陆子方,因氏(12,26,60)。历史上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