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ī

郗姓主要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邑名为氏。

郗姓历史人物有郗鉴,两晋时人,少时家境贫困,但他仍勤奋好学,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时逢饥荒,州人资助,郗鉴即分赠乡亲孤老,救济很多人。

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


【音】 旧读Chī(82)。【源】 ①系自己姓。青阳氏之后,苏忿生支子封于郗(故城在今河南沁阳境),因以为氏(6,11,12,17,60)。 ②傣(165)、满(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山阳(17,21,418),高平(6,60),济南(15,21)。【它】 郗、郄二字已混,后人编书,多有出入。据《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60)。【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郗鉴,晋时高平金乡人,历官车骑将军、司空加侍中(6,15,21,61)。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 亦俱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 注云: “《路史》: ‘苏氏之子封于郗,为郗氏。’ 望出高平。《黄长濬法帖刊误》: ‘晋郗姓,自太尉鉴以后,遂为江右名宗。 读如尚书��肃之‘��’; 世人俗书 ‘郗’ 讹作 ‘郄’, 呼为郄诜之‘郄’,此大谬也。郄诜,晋大夫郤縠之后; 郗鉴为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源既异,音读自分。(按: 郗、郄本二字。《说文》: ‘郗,周邑。在河内。’ 即 《左传》 ‘王与郑苏忿生之田’, 温原��樊之 ‘��’。 春秋晋文公时有��虎, 《战国策》 有��疵。 当皆��氏所出。‘郄’ 为 ‘郤’ 之别体。 《玉篇》: ‘郤’, 俗从 ‘��’。《说文》: ‘郤’,‘晋大夫叔虎邑。’ 《隶书汉学师宋恩题名》 ‘师郗进’, 偏旁从 ‘��’ 与 ‘��’ 相似。 俗遂变作 ‘郄’。致与郗字相混,史炤《释文》,郄虑之‘郄’ 音 ‘绮戟反’; 至晋元帝时郄鉴,乃音 ‘丑之反’,与黄氏之说不同。《大涅盘经音义引声类》: ‘郤乡在河内。’ 桂馥 《说文义证》 引作 ‘郄’。转与 《说文》 ‘郗’ 字注合。则其时郗、郄二字已混可知。后人编书,更多出入。据 《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韵编》 凡重要人物,均列陌韵郄姓; 《万姓统谱》、《尚友录》适与相反; 《氏族典》 两姓复见。靡所适从。两姓人物,亦无从一一考订分辨。因郄系俗体,未便列入郤姓。故并附入郗姓内,幸阅者以意鉴别之。”)

”,今多音xī。

汉代有郗虑,高平人,御史大夫; 唐代有郗纯,兖州人,中书舍人。

猜你喜欢

  • 读音:Qī戚姓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孙姓。春秋时卫武公后裔孙林父,受封于戚邑,其支庶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秦汉之际,戚姓落籍于鲁西南。东汉至魏晋,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

  • 读音:Zhuó【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云林有此姓(68,26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鄂謨托

    读音:Èmótuō《姓氏词典》 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 “满族姓氏。清乾隆时云贵总督彰宝,姓此氏。” 《清通志·氏族略》作“鄂谟拖”,乃满八旗姓氏之一,世居尼玛察地

  • 阿大里吉歹

    读音:Ādàlǐjí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阿大里吉歹氏(13)。【变】 亦作〔阿塔力吉歹〕、〔阿达里吉歹〕(13)。而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阿达里吉达〕(24)。元代蒙古族姓,

  • 读音:Luò《姓氏词典》引 《希姓录》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汉语大字典》 以“同 ‘鹭’”, 即鹭鸶;而“”音luò, 水鸟名, 未注明其为姓。 姑收录

  • 薩爾都

    读音:Sàěrd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哈达(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哈达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介帕

    读音:Jièpà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读音:Mó/Mwo【综】 《穆天子传》:封膜昼〔昼〕于河水之阳。郭注,膜昼人名。按当是姓膜名昼,封者赐以爵邑也。张彦远《名画记》云:郭璞《穆天子传》姓封名膜画。断云,封膜作画,皆以封为姓。以昼〔昼〕为

  • 读音:Léi【源】 见《直音》(15,21,62,63)。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 “靁” 引《姓氏寻源》云: “黄帝次妃有方儽氏,后有靁氏、儽氏、纍氏; 又作累、傫、嫘、雷。”儽、

  • 卓莫忒

    读音:Zhuōmòtè【综】 清蒙古镶蓝旗中有卓莫忒氏(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