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
【源】 系自偃姓。皋陶之后封于皖(故城在今安徽潜山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17,60,62)。【变】 一作晥(60)。【布】 浙江上虞(279)、安徽淮南(362)、北京、四川成都(91)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浠水、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据《史记》注云: “偃姓,皋陶后,春秋时楚灭之。后以为氏。一作 ‘晥’。”古之皖国,当在今安徽潜山。
【源】 系自偃姓。皋陶之后封于皖(故城在今安徽潜山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17,60,62)。【变】 一作晥(60)。【布】 浙江上虞(279)、安徽淮南(362)、北京、四川成都(91)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浠水、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据《史记》注云: “偃姓,皋陶后,春秋时楚灭之。后以为氏。一作 ‘晥’。”古之皖国,当在今安徽潜山。
读音:Fēng【源】①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去邑为丰氏(8,17,62)。②郑穆公之子公子丰之后,以字为氏(11,12,60)。③清满洲八旗姓丰佳氏之后改为丰氏(180)。今满族姓(344)。
读音:xū yú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者也。(见《庄子·大宗师》)
读音:Xiànqiū【源】 宪丘,地名,以所居地为氏(60,62,63)。【变】 一作献丘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即献丘,以所居之地为氏。”
读音:Yǎlèwèi【综】 元时人姓。元童,雅乐威氏,元至顺三年任南台御史,见《至正金陵新志》(399)。
读音:Shéchéng《姓氏词典》 引 《太平图话姓氏综》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按: 疑此为 “析成”之误,参见该条。)
读音:běi qiū【源】 见《姓苑》(7,9,12,15)。居于北丘者,因以为氏,如东丘之类(60,62)。【变】 亦作〔北邱〕(12,17)。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
读音:dāng yú匈奴大族有当于氏。(见《汉书·匈奴传注》)
读音:Yáng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十一派,出佛阿拉、尼玛察、虎尔哈、倭济、扬禅、松山、蜚悠城、赫济赫、伯都讷(一作白都讷)、哈达、吉林乌拉(23,63,180,260)。【变】 后改为杨氏(
读音:Xiàhóu夏侯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杞为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封以侯爵,以奉大禹之祀,世称夏侯,其后代子孙因以为姓氏。夏侯姓以谯郡(今安徽、河南之间)、鲁国郡(山东曲阜)
读音:bào【源】见《千姓编》(15,21,63)、《中国姓氏集》(62)。或以水名为氏,河北有瀑河(91)。罕见姓氏。《千姓编》并《万姓统谱》俱予收载。《中国姓氏大全》 亦收,其注云: “极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