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
【源】 见《万姓统谱》(15,21)。【变】 一作〔氊〕(62)。【布】 辽宁沈阳(91)、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人】 毡求,明时湖南宜阳人,永乐中广西右参议(15)。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沈阳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未详其源。
明代有氈求,宜阳人,监生,永乐十五年任广西右参议;又有氈徽,慈利知县。
【源】 见《万姓统谱》(15,21)。【变】 一作〔氊〕(62)。【布】 辽宁沈阳(91)、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人】 毡求,明时湖南宜阳人,永乐中广西右参议(15)。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沈阳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未详其源。
明代有氈求,宜阳人,监生,永乐十五年任广西右参议;又有氈徽,慈利知县。
读音:Jìjiā【综】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硕双武之妻为计佳氏(260)。
读音:Jíhè【综】 彝族姓。属什耶家支,居云南宁蒗、丽江等地(375)。
读音:Zhàocháng【综】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赵常氏(256)。
读音:Dàng【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子之公子荡之后,子孙以王父字为氏(7,9,17,21,60)。【望】 睢阳(17,60,418)。【布】 江苏武进(314)、广东顺德(363)、贵州赤水(
读音:bāo qiū【源】 春秋时楚公族有苞丘氏;见《姓考》(17)。【变】①亦作〔包邱〕(17)、〔苞邱〕(11,12,17)。②或即荷丘氏(17,60),亦作浮丘氏(396)。【人】苞丘先生,秦时
读音:ruò jiǔ【综】 后燕鲜卑人有若久氏,步兵校尉若久和,见《后燕录》(6,12,17,27,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乃鲜卑姓。后燕有若久·和,步兵校尉。
读音:Cháo【源】①春秋时卫大夫史晁之后,晁亦作鼂,见《风俗通》(1,11,17,60)。②周景王之子王子朝之后(12,60,62)。朝姓改为鼂,以音同而改,见《鼠璞》(69)。【望】颍川(17,4
读音:yòu shǐ【源】 古者右史记言(周时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右史记言),后以官为氏,见《世本》(4,6,12,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古者右
读音:Běn【源】 古时西方戎族姓,见《广韵》(17,24,60,239)及《玉篇》(86)。【望】 河西(17,418)。极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 ‘本’。《正字通》云:
读音:Zǐ訾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后有以地名为姓氏者。訾姓发源于河南,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沿岸)。訾姓历史人物有訾祏,春秋时晋大夫。为人正直,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