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uán

桓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齐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人遂以谥号为姓氏。还有一说是宋国有一位叫卿的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代也有以其谥号为姓者。二是源自改姓,北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改为桓氏。

桓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等地活动。汉唐之间主要在江淮地区发展繁衍,在河南、安徽、江苏形成桓氏世家大族,以谯郡为郡望。东晋时期谯郡桓氏权倾一时。后来又扩散到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宋代以后,桓氏虽然分布较广,但人数却一直不多。

桓姓历史人物有桓谭,东汉学者,善属文,著有《新论》,《汉书·艺文志》有载。桓温,晋朝龙亢人。他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废奕帝立简帝。他曾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曾经阴谋废晋自立,未遂。关于桓姓名人,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功高夹日,威著避骢。”上联指唐代人桓彦范,夹日,意为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因他曾在唐中宗时任侍中,敢于直言进谏,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被权臣武三思陷害致死。下联指东汉人桓典,为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他曾在灵帝时担任侍御史一职。当时宦官专权,权势炙手可热,但他从不依附宦官。建安年间官至御史中丞,封关内侯。

桓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七位。


【源】①相传黄帝之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60,62)。②系自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6,7,12,17)。③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孙向魋称桓氏(7,11,12,17)。④北魏时乌丸氏改称桓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70,242)。 【望】谯郡(17,21,60,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桓跳,春秋时齐大夫(21)。桓贷,北魏太宗时乌桓人,执金吾,见《通鉴》(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平度,河北之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 ②郑樵注云: “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③又云: “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系出子姓。④又云: “乌丸氏改为桓氏。” 乌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鲜卑。⑤《中国姓氏大全》 称: “为桓侯氏所改。”⑥郑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

秦代有桓; 汉代有桓荣、 桓虞、 桓宽; 晋代有桓温,征西大将军。

猜你喜欢

  • 读音:Zǐ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有分布。傈僳族有此姓。此姓系泸水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 賽梭

    读音:Sàisuō【综】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龙坎寨(160)。

  • 读音:Xuán【源】 牟夷以防、玆二邑奔鲁为食邑,故鲁大夫有玆无还,后因以为氏(17)。一说,即兹。参见兹姓。【它】 兹、玆二字,音同义别。玆,黑也,归玄部;而兹,蓐也,又国名,归草部。参见《康熙字典

  • 读音:Dàng【源】①古有盪侯国,见《地谱》(17)。以国为氏。②系自子姓。宋司城公子盪之后,以字为氏,见《姓考》(17,62)。亦见《集韵》(7)、《姓苑》(15,21)。【望】睢阳(17,418)

  • 读音:hùn【综】 汉时蔡邕《处士圂叔则铭》:伊汉二十有一世,处士有圂典,字叔则者(21,81,86)。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蔡中郎集·处子圂叔则碑》: 伊汉二十有一世,处士有

  • 呷哈

    读音:Xiāhā【综】 彝族姓。四川凉山地区有此姓(208)。

  • 普另

    读音:Pǔlìng珞巴族姓氏。出自嘎义氏族。源於博嘎尔部落,属父系氏族,后或以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 阙门

    读音:què mén阙庆忌,邹人,申公弟子,为博士,为胶东内史。(见《汉书·儒林传》)

  • 布爾尼

    读音:Bùěrní【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尼玛察(23,63,260)。【变】 后改姓卜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尼玛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为单字姓“

  • 玉克墨

    读音:Yùkèmò【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尼雅满(23,63,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尼雅满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