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iē

【源】 ①接氏即捷氏,《三辅决录》有接昕(6,7,12,17)。②春秋时齐国之姓,为子渊捷之后(60,62,63)。【望】 冯翊(17,418)。【变】 或作〔擑〕、见《集韵》(63)。【布】 广西都安(288)、浙江普陀(297)、山东沂水(332)、莒县、安徽淮南(362)、台湾台北、宜兰(64,68,261)、黑龙江穆棱、江苏建湖、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接武,明时莒州人,正德中举人任知县(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贵池,广西之荔浦,河北之围场,山东之沾化、鱼台、龙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云: “盖齐国之姓,为子渊捷之后。”《姓氏词典》 则云: “源于子渊氏。春秋时齐有接姓,系齐公族子渊捷的后代。” 《中国姓氏大全》 则云:“战国时齐国接子的后代。” 姑抄录以备考。②郑樵则云: “《三辅决录》 有接子,名昕,著书十篇。” 《姓氏考略》 则云: “接氏,即捷氏。《三辅决录》 有接昕,王应麟谓 ‘即 《汉书·艺文志》 之捷子’。”

元代有接待奴; 明代有接武,举人,任知县。

猜你喜欢

  • 豆陳

    读音:dòuchén【源】 南北朝时敕勒一部落,以部为姓(425)。

  • 怯烈台

    读音:Qièliètái《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注云: “蒙古族姓。元至正时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达礼麻识理,姓此氏。”(按: 疑此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收“怯烈歹” 氏之

  • 公斂

    读音:Gōngliǎn【源】 春秋时鲁国公敛阳,字处父,其后有公敛氏(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 云: “鲁公敛阳字处父之后。”《万姓统谱

  • 虢射

    读音:guó shè【源】春秋时晋大夫虢射之后(6,7,12,15,17)。 【望】河东(17,418)。 【人】虢射锵,汉桓帝时羽林右监(6,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

  • 库傉官

    读音:kù rù guān库傉官氏改为库氏。(见《万姓统谱》)《前燕录》有岷山公库傉官泥,生津,后燕太师、安定王。(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

  • 驸马

    读音:fù mǎ见《尸子》。当为掌驸马之官,子孙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 子陽

    读音:Zǐyá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公族有子阳者,其后以王父字为氏(6,12,21,60)。一说,鲁公族季桓子之后,见《姓谱》(17)。②春秋时卫国公孙赵阳之后,见《世本》(17,62)。③

  • 读音:pǔ【源】 ①见《姓苑》(15,21)。②清室爱新觉罗氏后裔,以名为姓(62,63)。【布】江苏启东(311)、辽宁沈阳(62)、台湾新竹、高雄、台北、屏东(68,261)、山东垦利、北京等地均

  • 不术虎

    读音:Bùzhúhǔ辽代女真族姓氏。金元之时译作 “孛术鲁”、“博术鲁”; 明代译作“都罗”; 清,则融为满族,译作“博都里”。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 博爾吉津

    读音:Bóěrjíjī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阿巴噶(23,63)。【人】博尔吉津德参济旺,清正黄旗人,世居阿巴噶,天聪中归清,顺治中从征腾吉斯,败土谢图汗兵及硕罗汗兵,授都统(23)。清代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