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封于应,为侯国,在汝州叶县(故城在今河南叶县),其后以国为氏(7,9,12,17,60)。 【望】颍川、汝南(17,21,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安徽等省多此姓,2省应姓约占全国汉族应姓人口41%。 【人】应劭,东汉汝南人,官拜泰山太守,著《汉宫礼仪故事》、《风俗通》等书(21,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平邑,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侯爵,武王第四子 (封於应)。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 (按: 《中国姓氏大全》谓 “今河南宝丰县西南。” 《姓氏词典》 云: “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汝南、颍川。(又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据 《广韵》 称: “周武王封应,其后以国为氏。” 所引有误。《广韵》 注 “应” 云:“……又姓。出南顿。本自周武王后,《左传》 曰:邦、晋、应、韩,武之穆也。” 录以备考) ② 《中国姓氏大全》 称: “历史上西域人姓氏,如应疵。” 未道其详。 (按: 应疵, 《姓氏考略》 作“䧹疪”。)
汉初有隐者应曜,居淮阳山,与四皓俱被召,曜独不至,时人语之曰: “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其玄孙顺,后汉将作大匠; 八代孙应劭,集解 《汉书》。后周有应用,江南人; 清代有应宝时,浙江永康人。
或音yìng,亦现行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