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读音:Yīng
应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之子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二是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西域姓氏中有应氏。
应姓发源于河南。晋永嘉之乱后,应姓渡江南下。唐宋两代,应姓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其发展重心已移至南方,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成为其繁衍生息之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已有了应姓人家散居。元代以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都有应姓人家入居,后还迁徙到了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明初,应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如今,应姓尤以浙江、安徽等省为多。
应姓历史人物有应曜,汉初隐士。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拒。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应顺,东汉大臣。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以廉直著称于世。育有十子,皆有才学,极大地壮大了汝南应姓的声名。应劭,东汉人,少时博览群书,因感叹古代典籍流失,于是立志著书。著有《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义》记录汉代礼仪及历史地理。应,三国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应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七十五位。
周武王封应,其后以国为氏。(见《广韵》)
应氏,侯爵,武王第四子,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应顺,南顿人,河南尹。<后周>应用,江南人,书法家。<清>应宝时,浙江永康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