嵬名
【源】 嵬名即拓跋,党项八部之一。以部为氏(54)。西夏元昊废唐所赐赵姓,自号嵬名氏,自诩出于鲜卑帝胄(397)。【变】 亦作〔于弥〕、〔乌密〕、〔嵬〕(101)。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威明〕(24)。【人】 嵬名济,西夏党项人,惠宗、崇宗两朝大臣。任西南都统(397)。
《姓氏词典》引《宋史》收载,其注称: “宋有嵬名济、嵬名环、嵬名谟铎。”未详其源。
【源】 嵬名即拓跋,党项八部之一。以部为氏(54)。西夏元昊废唐所赐赵姓,自号嵬名氏,自诩出于鲜卑帝胄(397)。【变】 亦作〔于弥〕、〔乌密〕、〔嵬〕(101)。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威明〕(24)。【人】 嵬名济,西夏党项人,惠宗、崇宗两朝大臣。任西南都统(397)。
《姓氏词典》引《宋史》收载,其注称: “宋有嵬名济、嵬名环、嵬名谟铎。”未详其源。
读音:Lā’é【源】 彝族姓。属曲涅家支(375)。
读音:Hóngjílá【源】 ①蒙古人姓。源出蒙古迭儿列斤族系,在辽时译称〔王纪剌〕,至金时译称〔光吉剌〕或〔广吉剌〕,至元时多数蒙古人称弘吉剌,当以部为氏。金时散居呼伦湖东南,元时迁到漠南地区,后散
读音:Kāduī【综】 苗族姓。贵州凯里(旧炉山县)有此姓(116)。
读音:sù shā【源】 相传为炎帝(即神农氏)时诸侯国,始煮海水为盐,为炎帝所灭,故城在今山东胶东地区,其后以国为氏(6,7,9,12,17)。又,夙沙,即帝魁所伐之质沙氏(4)。一说,夙沙氏为大庭
读音:Dū都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阏,字子都。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二是出自公都姓,以封邑
读音:Niè/Nieh, Nye【源】 见《直音》(15,21)、《姓苑》(7,62)。【变】 一作〔孽〕(7)。
读音:E-láng【综】 清满洲镶黄旗中有阿朗氏(259)。
读音:Dálǔ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锡喇塔拉(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jīn liú【源】 汉时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降汉,其部留于休屠(故城在今甘肃武威北60里)者,因以金留为氏(60,62)。亦见《姓苑》(17,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
读音:Yán【源】 ①《说文》有阎而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见《正字通》(60,80)。亦见《姓苑》(15,21,24)。②瑶(117)、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台湾(68,261)、山西、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