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
【源】 汉侯公(汉高祖遣侯公说项羽中分天下,即此人也)济太上皇于鸿沟之阸(音厄,意为危难),谥曰安国君,必其子孙以安国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人】 安国少季,汉时霸陵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见《姓氏英贤传》(7,12)。安国谟,明时庆都人,万历中任赵州训导,见《赵州志》(21)。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姓氏寻源》注云:“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阸,谥曰安国君,后其子孙以‘安国’为氏。”
汉武帝时有安国·少季,出使南越。
【源】 汉侯公(汉高祖遣侯公说项羽中分天下,即此人也)济太上皇于鸿沟之阸(音厄,意为危难),谥曰安国君,必其子孙以安国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人】 安国少季,汉时霸陵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见《姓氏英贤传》(7,12)。安国谟,明时庆都人,万历中任赵州训导,见《赵州志》(21)。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姓氏寻源》注云:“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阸,谥曰安国君,后其子孙以‘安国’为氏。”
汉武帝时有安国·少季,出使南越。
读音:Wòsè金代女真族姓氏。为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据《金史·宣宗纪》 载: 金有斡色克实,延州剌史; 又有斡色辛,护军校尉。
读音:Zhuō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二是蜀郡有卓氏,原本为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冶铁致富。三是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土家族、满族、壮族、高山族均有此姓。卓姓发源于
读音:Jì【综】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台湾(68)、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运城等地有此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
读音:Jùtú《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 收载。其注云: “极罕见复姓”,未详其源。(按: 疑乃“巨蒐”之讹,盖蒐、菟形近而讹。姑收录以备考。)
读音:Biàn【源】 见《姓苑》(7)。一说,即弁氏,见《宣和博古图》(60,62,91)。【望】 平昌(17,418)。罕见姓氏。《集韵》 收载,初见于 《姓苑》。未详其源。或云 “即弁氏” (
读音:Jué【综】 宋刘敞有《弡仲医铭》。弡音掘,敞误释为张字,见《东观余论》(60,63)。一说,弡亦作张,为张之古字,见《字汇补》(80)。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亦
读音:Gǔlài【综】 系古、赖二姓合成。台湾台北、基隆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
读音:yù【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之裔,见《姓考》(17)。②颛顼帝之孙祝融,12世孙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受封于楚地鬻,因以为氏(6,7,12,15,17)。【变】 亦作粥(84)。【望】 南康(17,
读音:Yánbùgé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其中华书局版“革” 作 “草”。革、草形近似而讹误。径改。《续通志·氏族略》作“伊伯格勒岱。”
读音:liè【源】 ①系自姜姓。春秋时纪大夫裂之后,见《路史》(7,17,21)。②系自曹姓。春秋时莒子支庶之后有裂氏(8,17)。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