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兰
代北多兰部大人,因以为姓。(见《广韵》)
多兰氏,后魏初,多兰部大人,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代北多兰部大人,因以为姓。(见《广韵》)
多兰氏,后魏初,多兰部大人,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读音:ní qiū【源】 ①北魏时鲜卑人之姓。邱字下复姓四十四氏中有泥丘氏,见《集韵》(17)。 ②以所居地名为氏,或即尼丘(即尼山,因春秋时鲁大夫叔梁纥与颜氏于尼丘得孔子,故名,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读音:Chátái【源】 元时蒙古人姓(57)。【变】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察克台〕(24,63)。【人】乞台,察台氏,元中为钦察卫百户,从土土哈征叛王失烈吉及乃颜有功,升千户(61)。《姓氏词典》
读音:Yēhéhuígǔ【源】 西夏人复姓(240)。由党项族耶和氏与回纥族回鹘氏所合成。
读音:Bìyú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邘”。(按: 《郑通志》卷三十有载。其卷二十九则作“馝邗”,改为 “邗”,或作馝邦、馝刊、馥邦、馥邗,盖刊、邗、邘、邦;
读音:Máo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髦”云:“《史记》子姓分封有北殷氏。(索隐): ‘《世本》作髦氏,子姓’。一作 ‘旄’,古字通。”
读音:jiā【音】 亦音Qié(17)。【源】①相传为黄帝之臣茄丰之后。茄丰氏有罪,刑而放之,扶伏(即匍匐)而去,是为扶伏氏,见《玄中记》。为茄氏之始(60,62)。②茄,春秋时小国(古城在今安徽凤阳
读音:Yítèmò【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五派,出叶赫、叶佛讷赫村、尼雅满湖、哈达、伊禄诚嘉浑村等地(23,63,180,260)。【变】 清满洲正蓝旗中有宜特默氏(259)、镶白旗满洲前锋护军常索住
读音:Bāěrkǎjíěr赫哲族姓氏。本氏族名,族人以之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读音:Bāgōng【源】 春秋时巴子之后有巴公氏,见《姓源》(17,62)。春秋时巴国,子爵,史书亦称巴子,详见巴氏。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姓氏词典》亦载,其据《姓源韵谱》注
读音:wǔ【源】 ①春秋时楚公族有仵氏,见《路史》(17,60)。②明时凤阳仵璪,原姓午,初为英山县令,后寻迁翰林学士,赐姓仵,官至文华殿大学士(62)。【望】 魏郡、襄阳(7,17,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