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uán

元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二是改姓。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北宋时赵匡胤父名玄朗,下令天下玄姓改元姓。三是出自殷商元铣之后。殷商时有名臣元铣,他的后代即以元为姓氏。

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河南、河北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此外,在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元姓历史人物有元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其致力于汉化,改姓元氏,诸鲜卑姓均改为汉姓。元结,唐文学家。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抨击绮靡浮华而提倡质朴淳厚,主张发挥文学的“救世劝俗”作用。其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谴责官吏的横征暴敛。其文全用散体,多讨论时政,文风古朴。元稹,唐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他早期刚直敢谏,不惮权贵,文学观点亦与白居易一致,强调诗歌的政治讽喻作用,推崇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创作经验,最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元好问,金末文学家。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事感世之作。晚年致力于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参考。

元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十一位。


【源】 ①商时帝乙废弃,立辛(即纣王),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见张澍《姓氏五书》(60,62)。此为元氏之始。②春秋时卫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为氏(6,9,12,15,17)。③春秋时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为氏(1,60)。④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氏为元氏(15,17,21,60)。⑤唐天授年间代北姓纥骨氏改为元氏(6,60,70)。⑥隋时代北姓是云氏改为元氏(6,60)。⑦景氏改为元氏(21)。⑧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改临川危氏为元氏(7)。⑨金时东女真人有元氏,见《高丽史》(71)。⑩玄武为传说中之北方神,宋时金国据于北方,为避玄字之讳,遂改玄氏为元氏(91)。清时避圣祖玄烨之名讳,亦改玄氏为元氏(21,91)。⑪蒙古(105)、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太原、河南(17,21,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元颢,北魏时相州刺史、北海王(6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广东之吴川、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风俗通》 云: “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诸侯国,其后以国为氏,省而为 “”。②又注: “ 《左传》 卫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孙以邑为氏。” ③或为拓跋氏所改,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 “拓跋氏云: 黄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为鲜卑君长 (《宋书》 云: ‘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都洛阳。”④又注: “纥骨氏改为元氏,” 纥骨氏,北魏高车族姓氏。鲜卑族亦有此姓——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说改为 “骨氏”。⑤又注: “是云氏改为元氏。” 是云氏,《中国姓氏大全》 称: “原为鲜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 ‘是’; 有的沿至今。”《姓氏词典》称: “有改为云氏”; 云,当为 “” 之误。⑥又注: “景氏改为元氏。”未道其详。⑦ 《姓氏考略》 注引 《风俗通》 云: “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为氏。”疑此当以名为氏。⑧又引清张澍之论称: “荒史: 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 ⑨又据 《路史》 注云: “宋避玄字讳,改为元氏。”是则为玄姓所改; 《中国姓氏大全》称: “玄武为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据北方,另避讳,将玄氏改为元氏。”⑩或为危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 称: “五代吴越危全讽,钱镠恶其姓,改为元氏。元给,其裔也。”

北魏有元猛; 唐代有元结、元稹; 金代有元好问。

猜你喜欢

  • 格勒爾

    读音:Gélè’ěr【综】清镶黄旗蒙古马甲永贵之妻为格勒尔氏(260)。

  • 兀羅羅兀

    读音:Wùluóluówù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乌鲁克岱”。

  • 呼里黎

    读音:Hūlǐlí【综】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呼里黎氏(256)。

  • 读音:Zǎo【源】 系自棘姓。春秋时卫大夫棘子成之后,避难改为枣氏(6,9,11,12,17)。【望】 颍川(17,60,418)。【布】 浙江普陀(297)、黄岩(327)、河南巩县(301)、台湾

  • 彤城

    读音:tóng chéng【源】 系自姒姓。夏禹之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彤城氏(11,17,21,60)。【变】 一作肜城(62),亦作〔彤成〕(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源不一

  • 读音:qiān牵,卫地,以地为氏。(见《路史》)实赖兖州刺史牵颢之清猛。(见《后汉书·皇甫规传》)▲<三国魏>牵招,观津人,雁门太守。

  • 柯爾特依爾

    读音:Kēěrtèyīěr【源】 鄂伦春族姓。居住黑龙江诺敏河、多布库尔河、甘河流域的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族名,汉姓为何(190)。后又分为那旦、红改达、车车依尔等小姓,互不通婚(191)。鄂伦春族姓

  • 鮮虞

    读音:Xiānyú【源】 ①鲜虞,春秋时小国,为白狄一支,战国时改称中山(故城在今河北正定西北新市城),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7,60,62)。②楚申鲜虞,本齐人,其后以名为氏(12,21)。历史上

  • 读音:kàng【源】 ①宋微子之后有伉氏,见《路史》(60,62)。②春秋时卫大夫三伉之后,见《风俗通》(7,60)。③春秋时宋大夫采邑,以邑为氏,见《姓考》(17)。【望】 汉平(17),汉中(41

  • 蓋樓

    读音:Gàilóu【源】代北姓(27,44,60),系出羯胡(70)。 【变】①亦作〔盖娄〕(12,27,63)、〔葢楼〕(17)。②后改为盖氏(27,44,60,70)。一说,后改为楼氏,后因避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