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论

音论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其中最重要的有四篇。第一篇是《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认为古人用韵宽缓,今之读古书者,但当随其声而读之,若“家”之为“姑”,“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苟其声相近可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符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第二篇是《古诗无叶音》,对陈第主张表示完全赞同。第三篇是《古人四声一贯》,认为古人亦有四声,但四声可以并用。顾氏说:“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是篇认为平上去三声古多通贯,而入声与入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七,入声与平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三。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第四篇是《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认为古人临文于四声本可不拘,而先儒谓一字两声,各有意义,如“恶”字为爱恶之“恶”则去声,为美恶之“恶”则入声。《颜氏家训》言此音始于葛洪、徐邈,乃自晋宋以下同然一辞,莫有非之者。然依古书看来,爱恶之“恶”亦可读为入声,美恶之“恶”亦可读为去声,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音轻重之间,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四库全书提要》谓《音论》乃“五书之纲领也。书成于崇祯癸未(1643年),其时旧本《集韵》与别本《广韵》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异同,由于陈彭年、丁度。又唐封演《闻见记》其时亦未刊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韵定自许敬宗。然全书持论精博,百余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发明古义,则陈第之后,炎武屹为正宗。”

猜你喜欢

  • 春秋日食集证

    十卷。清冯澄撰。冯澄,字涵初,号清渠,南通(今江苏南通)人,廪贡生。勤学多才,长于考证之学,著有《强自力斋丛书》二十一种,九十二卷,《春秋日食集证》是其中的一种。按:《春秋》历术,自古以来推步的人很多

  • 里语征实

    三卷。清唐训方撰。辑录湖南常宁一带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方俗语词,凡一千一百三十五条(其中有续篇三十五条),逐条考辨词语来源,训释意义,说明用法。征引颇为博赡。湖南岳麓书社1986年刊印是书点校本,对原书

  • 丹溪心法附余

    二十四卷。明方广(生卒年不详)撰。方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方氏初习儒,后因母病误治身亡,愤而学医。曾游于河南洛阳,旅居陈留等地,以医术闻名中原。其学术以朱震亨为宗。因见程用光校订朱震亨

  • 明人丛刻

    二十种,二十五卷。明佚名编辑。本书汇辑南北朝、唐、宋、元以来诗话、词话等谈艺评文之作,主要有梁钟嵘《诗品》、明王世贞《诗评》、宋严仪《沧浪吟卷》、元陆辅仁《词旨》、明王世贞《词评》、《曲藻》、唐孟棨《

  • 射易淡咏

    二卷。此书不著撰写人名氏,卷端只题有“西农”二字。前有陈愫《索射易书》一篇,称其字为孝若。据考,陈愫至清朝尚存,尝与邱象随等共注《李贺昌谷集》。书中又称张九山青衣得《射易》半部于虎邱僧舍,便抄录寄放在

  • 秋叶轩诗

    四卷。清张琳(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张琳,字佩嘉,一字玉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本集为康熙年间其友赵炎所选定。集中诗近体多于古体,而七言律诗又多于其他各体。《四库全书总目》评称,其诗大都圆熟流利

  • 仪郑堂骈俪文

    三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孔广森,曲阜(今属山东省)人。字众仲,一字撝约,号轩。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曾官检讨。以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少曾受业于戴震、姚鼐,专攻经史小学,

  •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 春秋图表

    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作者认为周公为古学,孔子为今学;《周礼》为古学,《王制》为今学。《王制》是改制之书,为《春秋》的别传;《春秋》本为改制而作,不与古礼合;《王制》为今文之祖。于是作《

  • 道德经

    见《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