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韩湘子全传

韩湘子全传

八卷三十回。明杨尔曾(详见《东西两晋志传》)撰。长篇神魔小说,叙传说中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及其度韩愈之事。书约成于明末天启年间。故事从汉代写起:汉丞相安抚生之女灵灵婚姻事被皇帝干涉,抑郁而死,转生为白鹤;白鹤在唐代又投生于韩家,为韩愈之侄,名湘子。韩愈一心让湘子读书求取功名,以显赫韩门;湘子则在钟、吕二仙师点化下矢志修仙,以脱俗长生。韩湘子在入终南山路上遇到各种威胁诱惑,不为所动;进山拜师后又经受多种考验,终于脱凡胎成仙,成为上洞八神仙之一。韩愈深陷在仕途中,韩湘子前后十二次度化韩愈,终于使韩愈醒悟,脱离世俗功名之道,亦入仙界。该书所依据的八仙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元代杂剧如纪君祥的《韩湘子三度韩退之》,赵明道的《韩湘子三赴牡丹亭》、《韩退之雪拥蓝关记》,明朱有燉的《升仙记》等,都演述过韩湘子的故事。《韩湘子全传》一书就是在这基础上的创作。作者创作的虽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内容是谈玄论道、神仙方术之类,但其意常在以虚枉言现实,借韩湘子与韩愈叔侄二人舍弃世俗功名走入仙界,暗示影射出现实的残酷、官场的黑暗、利禄仕途的污浊。书中关于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阳,途经蓝关被大雪所阻,到任后作驱鳄鱼文等都是正史所载史实,但从中生发出许多神幻情节,当然不是信史。书中的韩愈,也已不是历史上的韩愈了。作者借韩愈这位著名文学家之名,用文学虚构笔法塑造了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形象。他在仕途中受惑至深,故韩湘子需十二度,才能使他醒悟自拔,作者对迷于功名科场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警世之意从中可见。该书汇集了以往关于韩湘子的诸多传说加工而成,在这一题材的诸多作品中是内容最丰富的。书中引用了大量杂剧中的曲词,对研究戏剧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流于拼凑芜杂。中心人物韩湘子刻画尚有欠鲜明,其余人物亦苍白浮泛,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该书以专写流传甚广的韩湘子故事见长,在小说史上尚有一定地位。有明天启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序刻本,武林人文聚刻本,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另有1941年上海大美书局铅印本,题名《韩湘子得道》。1990年,宝文堂书店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出版校点本,均题《韩湘子全传》。

猜你喜欢

  • 水品

    二卷。明徐献忠(详见《吴兴掌故集》)撰。是书主要内容记载品煎茶之水。一卷首为总论,以下分为七部分:一曰源、二曰清、三曰流、四曰甘、五曰寒、六曰品、七曰杂说。二卷详记诸水。从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目录列有

  • 万物真原

    一卷。意大利艾儒略(?-1649)撰。艾儒略字思及,耶稣会士,1610年抵澳门,在该地教数学,数年后到北京、上海,扬州等地传教,1625年艾儒略应邀赴福州传教,1638年因另一修道会一些成员的轻率行为

  • 石遗室诗话

    三十二卷。清陈衍(1856-1937)撰。陈衍,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近代文学家。光绪举人,任学部主事。曾为张之洞幕客。著有《石遗室诗集》、《石遗室文集》。辑有《近代诗钞》、《辽诗

  • 春秋纬史集传

    四十卷。清陈省钦撰。省钦字赓廷,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同治四年乙丑(1865)进士,后二年出知将乐,颇有政绩。平居惮心经史,尤好《春秋》,该书即其早年治《春秋》所作,创始于咸丰初,撰成于同治四年(18

  • 虞乡县新志

    十卷。徐贯之、周振声修,李无逸等纂。徐贯之字慕曾,河南沁阳县人。山西陆军营务处衔署理虞乡县知事。周振声字裕如,河北宛平县(属北京丰台区)人,民国七年(1918)任虞乡县知县。李无逸字念闻,邑人。民国六

  • 金乡县志略

    十二卷,首一卷。清李垒纂修。李垒,邑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曾任湖北通城县知县。金乡县志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县令沈渊重修后,乾隆间又重修一次,其后近百未有续修者。在此期间,社会、风俗、经济

  • 汉隶字源

    六卷。宋娄机(1133-1211)撰。娄机字彦发,嘉兴(今属浙江)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深于书学,家藏碑版图籍甚富。所著除此书外,尚有《班马字类》、《广干禄

  • 京山县志

    ①十卷,清吴游龙修,王演纂。吴游龙,字禹门,盛京辽阳(辽宁辽阳)人。王演,字鹿材,本县人,贡生,官大理评事。考京山,汉为竟陵县地,隋初置京山县,历代不改。县志自宋时附郡志,未有专书。明初沿宋志,志郡即

  • 通鉴博论

    三卷,明宁王朱权(1378-1448)撰。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31年)封于大宁,后来又改封到南昌。朱权年轻时颇为骄恣,到晚年深自韬晦,对释老之学尤为精通,在戏曲、历史方面

  • 知非斋易注

    三卷。清陈懋侯撰。作者著《周易明报》后,考虑到书中经注过简,人或不解其意。又恐读者误认为“明报”为佛家因果之说,故再著此书加以详细说明。其体例一仍《周易明报》,于各卦爻之下仍逐句注“得”、“失”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