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阴符经解

阴符经解

①一卷。旧本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此书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录为《集注阴符经》一卷,题太公、李筌、杨晟等十一家注,无集撰者姓名。宋人研究著录《阴符经》,据十一家注隐去唐代李淳风、李洽、李鉴、李锐、杨晟等五人姓名而题六家注,或在六家之前加伊尹而称七家注,明清以后皆依之。六家或七家中唯李筌是唐代人,故后人称此书为李筌注本。《阴符经解》,又称《黄帝阴符经集注》、《集注阴符经》。唐以前学者对此书少有注述,《战国策》、《史记·苏秦列传》、《隋书·经籍志》虽皆有关于《周书阴符》、《太公阴符铃录》的记载,但其书皆已亡佚,不知与《阴符经》是否相涉,也难定《阴符经》是否先秦传物。《阴符经解》一书,取经文四百余字本(后人窜入百余字),不分篇章,卷首有序,略采各家之说以注经文,其中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家均不过数言,也有不标名之注,唯李筌之注最详。注文以兵家、道家之语相揉和,阐释机变权谋、强兵战胜之理和阴阳变化、天人相生相盗之旨。由于《阴符经》一书在唐以前少有传载,又传说唐李筌自称得自嵩山虎口岩石室之中,所以宋以后学者或疑其书为李筌所作;或认为《阴符经》是先秦之作而题黄帝是李筌所伪托。虽然学者对此多有争议,而《阴符经解》确为世传最古本并被载入史册,引起后世学者争相研究注述,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李筌之功仍不可没。现存明《说郛》本,明《道藏》本,明《汉魏丛书》本,清《墨海金壶》本,清《百子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各版本标名或所题注者稍有差别。②一卷。明焦竑(详见《易筌》)撰。阴符一词,始见于《战国策》,称“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此书《汉志》、《隋志》都没有著录,已经失传。今世传《阴符经》流行本,为唐李筌集注本。宋黄庭坚、朱熹认为《阴符经》一书是李筌托名伪作。自李筌以后,注释《阴符经》者,有数十家之多。各家又从不同角度释经,或以为道家言,或以为兵家言,或以为神仙家言。焦竑注《阴符经》,虽引神仙家“擒真铅,真铅制真汞”之说,但多以佛理解之,与刘处玄《阴符经注》极为相近,其要旨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后世学者对此书颇不为重,明《道藏》未予收录。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只在道家类存目中予以著录,所据为两江总督采进本。现存《宝颜堂秘笈》本。

猜你喜欢

  • 珙县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王聿修纂修,曾受一创辑。王聿修,河南禹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人、三十四年(1769)任珙县知县。曾受一,字正万,广东东安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曾任珙县知县,后升江津摄守广

  • 童子问

    三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谥文忠。

  • 大易观玩录

    四卷。清胡泽顺著。胡泽顺字梅坪。泾县人。曾官训导。一生致力于经史义理性命之学。此书卷一认为伏羲始作八卦。乾卦为圆形,其余七卦则为半圆形。据此作八卦图,乾卦作六圆,其余七卦都由半圆合成浑圆。后引古文加以

  • 东坡书传

    十三卷。宋苏轼(详见《东坡易传》)撰。该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作十三卷,库书为二十卷,数目不合,《总目》著录有误(说见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东坡书传》又称《东坡先生书传

  • 汉石经残字证异

    一卷(家刻本)。清孔广牧撰。广牧字笠塘,山东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此书卷首有仪征刘寿曾序。刘序认为,汉熹平石经,其文字与经典文字密切相关。就残字稍完备者而言,《尚书》则是东晋古文未出以前之本。《诗经》

  • 厚斋易学

    五十二卷。宋冯椅撰。冯椅字仪之,一作奇之,号厚斋。生卒年不详。南康都昌(江西今县)人。据《宋史·冯去非传》云,椅父家居授徒,所注《易》、《书》、《诗》、《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

  • 左传札记

    七卷。清钱绮(1797-1858)撰。绮字映江,号竺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好钻研《左传》,深思博考,有所心得,就写于书眉上,定为七卷,成《左传札记》。其中分总札、条札、石经札数种。论非一事、

  • 慎子

    一卷。慎到(前350-前275)撰。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到为稷下先生,与田骈齐名,至湣王时而去。”《战国策·赵策》亦云:“蔺相如困秦王,归

  • 保生碎事

    一卷。清汪淇(详见《周官禄田考》)撰。又名《保婴经验方》、《济阴慈幼外编》。汪淇字憺漪,又字右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汪氏善治妇、儿科。对明武之望所辑《济阴纲目》一书颇为推崇,于是对其笺释后予以重刊

  • 丹溪手镜

    三卷。元朱震亨(详见《格致余论》)撰。此书为朱震亨晚年所作,当时未及刊行,后经明天启间义乌令吴尚默令医官丁承祖校刊印行。上卷载论八篇,证治六十七种;中卷载论三篇,证治四十九种;下卷有论二篇,证治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