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经注

道德经注

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道德经》流传至清代,为其作注者已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众家之注各立一说。自清世祖福临始,对诸家之说概而论之。或非以“失其意”,或议为“未彰全旨”。继之有张尔岐,认为各家所注如同使清水渍蔗、加醋,或甜或酸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徐大椿效法福临、张尔岐,在其所作《道德经注序》中,称《道德经》“非谈道德之书”,而“五千言”都是谈“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则是“五千言之宗旨,也是五千言之义疏”。在《道德经注凡例》中,评众家之说“非汗漫支离,即疏略浅陋”。称王弼之注“词亦肤近”,斥河上公注“文理不通”。认为老氏之学与六经只是时代和旨趣不同,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于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所以曾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徐大椿《道德经注》,分《老子》为上下二篇,不用《道经》、《德经》为名目。分上下篇为八十一章,不用传统章名而以每章首句标题。参考诸本,取词意通达者释经。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融贯经文者。诠释主于言简理赅,要旨与张尔岐《老子说略》相近。对《老子》研究深刻,发挥显著,实为众家注中之善本。附载《阴符经注》,别具风格,见解卓异。其书序称《阴符经》是“赞《易》之书”。认为如果能知《阴符经》所谓“五贼”、“三盗”、“机在于目”、“禽之制在气”等数端,就可以“宇宙在手,变化生心,而能执天之行矣。”强调只有善读《阴符经》者才能得其益,而不可误解经义,视为“奇邪险谲之书”。认为《阴符经》作者“非得黄老之精髓者不能撰”。如果学习经义,用于“养生、保命、治国、用兵无所不通”。不必臆推谁人所作。其《阴符经注》以易理释经,要旨在于使人明“阴符”,晓“易道”,通其微妙,推广其义,以探究全易之理,又不能互相取代。其书也是《阴符经》诸注中之佼佼者。后人对其所注《道德经》与《阴符经》皆予肯定,但认为其《凡例》对古人之作所议未免失当。现存清《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严永思先生通鉴补正略

    即《资治通鉴补正略》。

  • 沱村先生集

    六卷。明史褒善(约1547前后在世)撰。史褒善号沱村。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人,生卒年未详。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提督操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集为万历孙彦实重刊。前有目录。卷一至卷三为奏议

  • 职方外纪

    五卷。明西洋人艾儒略撰。艾儒略(Aleni,jules,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耶稣会士。1610年抵澳门,在该地教数学。后派至北京,曾在上海、扬州、山西、杭州等地传教。书成于明天启三年(

  • 枫林集

    十卷。明朱升(约1341前后在世)撰。朱升,字允升,休宁人,生卒年均不详。朱升为明初著名历史人物,也是位著名学者,人称“枫林先生”。明初建时曾参与制定经国大略,当时的典章制度多出其手,与陶安、宋濂齐名

  • 重编王肯堂笺释图注

    三十一卷。清顾鼎编。顾鼎,江苏娄县人。为清初研究刑律的云游幕僚。王肯堂,明万历南京礼部精膳清吏司郎中,后任福建参政。是书先为王肯堂根据《明律》所作笺注:他集诸家之说,舍短取长,详为注释,并订正坊间私刻

  • 伤寒大白

    四卷。清秦之桢(生卒年不详)撰。秦之桢字皇士,云间(今上海松江)人。秦氏秉承家学,以医闻名于当时。对仲景之《伤寒论》颇有研究。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书中不以经分篇,而以见证分类,每类先论一

  • 吴氏诗话

    二卷。宋吴氏撰。吴氏为宋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载曹溶《学海类编》中,核其文,即摘自吴子良《林下偶谈》中论诗之语。《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端肃公集

    十卷。明葛守礼(?-1585)撰。葛守礼,字马立,德平(今山东德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八年(1529)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谥端肃。著有《端肃公集》。是集为葛守礼诗文集。凡十卷。其中文九卷,

  • 钦定新疆识略

    十二卷,首一卷。清徐松原著,松筠纂。徐松(1781-1848),字星伯,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嘉庆十六年(1811)任湖南学政。次年,因事遣戍伊犁。对新疆舆地极有兴趣,在伊犁将

  • 春秋日食集证

    十卷。清冯澄撰。冯澄,字涵初,号清渠,南通(今江苏南通)人,廪贡生。勤学多才,长于考证之学,著有《强自力斋丛书》二十一种,九十二卷,《春秋日食集证》是其中的一种。按:《春秋》历术,自古以来推步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