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四十二卷,袁枢撰。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孝宗初,试礼部词赋第一,调温州判官,后为礼部试官。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在此期间,编纂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兼吏部郎官、大理少卿、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常德府、江陵府。袁枢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分编为二百三十九个正目、二十三个附题,“各自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总成一书,名以《通鉴纪事本末》。全书起于《三家分晋》,止于《世宗征淮南》,均取材于《资治通鉴》,甚至连文字也极少有改动。每一题目,为一重大历史事件,采录《通鉴》中相关史事,依其先后顺序重新编排,以见其发生、发展、结局整个过程。如秦并六国,历经一百四十来年,《通鉴》中散记于卷二至卷七的六个篇卷中,该书则以《秦并六国》立为一目,围绕这一中心剪裁《通鉴》的记事,从周显王七年秦孝公立始,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止,重点采录了秦富国强兵、秦与六国关系的材料,简洁完整地反映出秦并六国的历史过程。就全书而言,立目记事的注意力在“乱世”。两汉约四百三十年,仅七卷四十三目;隋唐约三百三十年,占十四卷六十八目六附题。而三家分晋至秦二世而亡约二百年,一卷三目;三国两晋南北朝约三百七十年,竟有十七卷一百零二目十附题;五代约五十年,亦有四卷二十三目七附题。总计,汉唐“治世”约七百六十年,约占二十一卷,共立一百一十一目六附题。而先秦、魏晋南北朝、五代所谓“乱世”,约六百二十年,亦占二十一卷,则立一百二十八目十七附题。袁枢侧重记述分裂时期史事的意向,从其分卷立目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治世”的记述,书中仍然是留意于其间的“祸乱”。汉初记事,自高帝至武帝,二卷十六目,除开《匈奴和亲》、《南越称藩》、《汉通西南夷》、《汉通西域》四目外,其余皆为“灭”、“叛”、“变”、“骄纵”、“谋反”、“伐”、“平”、“击”、“祸”、“逆”之事。唐朝记事,自高祖至高宗,三卷二十二目,除开《贞观君臣论治》、《吐蕃请和》二目,其余全是以“平”、“讨”、“叛”立目。至于“开天盛世”,无一专题记述,却只有《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四目。每一朝代,又瞩目于其“兴”与“衰”。东汉记事,三卷十八目,仅光武帝差不多占一卷五目,《宦官亡汉》至《袁绍讨公孙瓒》又占一卷四目。唐朝记事,总共立六十二目。《高祖兴唐》至《太宗平吐谷浑》,共计为十七目:《裘甫寇浙江》至《朱温篡唐》,共计为十三目。一兴一衰,立目约占唐史部分一一半。侧重“乱世”的同时,书中还很注意边疆关系。以中原政权与边族关系来立正目,约占全书正目三分之一左右。其立目使用动词最多者,为“叛”、“寇”、“平”、“伐”等。“叛”字用以概括边族不服从中原政权的史事,“寇”字用以概括边族入犯中原政权之事,“平”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征服边族的战事,“伐”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驱除边族之事。此外,往往以“归”或“服”字概括边族臣服中原政权的史事。在写“乱世”之事时,袁枢比较留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争斗。为揭露奸佞弄权,差不多各朝各代都立有正目以记其事,如《恭显用事》、《丁傅用事》、《重贤嬖幸》、《窦氏专恣》、《嬖幸废立》、《肇忠用事》、《李林甫专政》、《李辅国用事》、《元载专权》、《裴延龄奸蠹》、《安重诲专权》等。帝王的腐败荒政,书中也尽量立目斥责,如《梁孝王骄纵》、《武帝惑神怪》、《成帝荒淫》、《明帝奢靡》、《奸臣聚敛》、《杨氏之宠》等。《通鉴纪事本末》采录《资治通鉴》的记事,以军事、政治事件为主,与经济相关的仅有三目,即西汉时《河决之患》、唐代《奸臣聚敛》、《两税之弊》。在抄撮史事的时候,书中还照录了相关部分的“臣光曰”,表明袁枢对司马光观点的赞同。《资治通鉴》勾画出1360年间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轮廓,《通鉴纪事本末》各事相对独立而缺乏历史联系;《资治通鉴》所记内容较为广泛,《通鉴纪事本末》则往往仅取其关注之史事,在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一种新的史书形式。因其便于从相类的历史事件中向人们提供借鉴,受到参知政事龚茂良的重视,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孝宗读而嘉叹,赐东宫及江上诸帅,且令熟读,称赞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卷三八九《袁枢传》)该书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宋小字本。理宗宝琇五年(1257),以严州所刻字小且讹,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即为宋大字本。大字本书版,明初尚存南京国子监,印行较多。明末,张溥加以“论正”,至清末由江西书局、广雅书局分别刊行。宋大字本,商务印书馆曾影印入“四部丛刊”。1964年,中华书局以宋大字本为底本,校以胡克家本《资治通鉴》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出版了校点本。

猜你喜欢

  • 南陔堂诗集

    十二卷。清徐以升(约1738年前后在世)撰。徐以升字阶五,号恕斋,德清(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工诗。是集凡十二卷。为其孙徐天柱、徐天骥所刊。分年编次。

  • 读孟

    十五卷。清王又朴(详见《大学原本说略》)撰。卷首有自序。根据七篇的次序,一篇分上下卷,共十四卷。末有附录卷。经文旁边,画圈点,注评语。扼要处,则圈围其字以分别。经文之后,依自己的见解,标义法,作顺说,

  • 尔雅蒙求

    二卷。清李拔式订。拔式字竹岭。卷首有嘉庆三年(1798年)李氏自序。正文用寸楷书《尔雅》正文,旁注以音,或只别四声、或直注一音,盖专为学童而作。是编可令学童读、写并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有嘉庆间刊本

  • 孟子要略

    五卷。宋朱熹(1130-1200)撰。熹字元晦,号晦庵、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以著述讲学为主,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

  • 论语直指

    四卷。请何纶锦撰。纶锦字小襄,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乾隆时举人。官至金华教谕。是书首有自序。言覃精研思,旁引博征。尽取前人二三之说,折中而归于一是。其中有的无人论及者,则直抒己意。不以凿空白撰为嫌

  • 适适斋鉴须集

    七卷。明陈玉辉(约1616年前后在世)撰。陈玉辉,字达卿,号荆碧,福建惠安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九(1601年)进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所著有《客客轩散言》、《皇草》、《公余课儿草》、《岳阳草》诸种。

  • 学规类编

    二十七卷。清代张伯行(见《道统录》)撰。此书成于康熙末年,作者在福建设正谊学堂,倡导理学,并建书院,此书便是作者为书院诸生订立的学规,以程朱理学为宗。全书首载有清太祖训饬士子文,其次辑录了宋、元、明程

  • 大中合一

    三卷。清孙观光撰。观光字利宾,河南虞城(今河南虞城)人。是书前有毛昶熙、李用清二序及观光自序,后有其门人蔡同春跋。自序称《大学》简明易晓,《中庸》奥博难窥,欲将《中庸》贯入《大学》内,使学者易于会心,

  • 龙冈山人诗钞

    二十卷。清洪良品(?-1897)撰。洪良品,湖北人,生平宦绩见《龙冈山人古文抄》条。《诗钞》之卷一、二名《檞庄集》,卷三至卷六为“崎山”、“焦尾”、“惊巢”、“巴河”诸集,卷七、八为《龙邱集》,卷九至

  • 郭鲲溟集

    四卷。明郭谏臣(1524-1580)撰。郭谏臣,字子忠,号鲲溟,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袁州司李,历吏部主事,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著有《郭鲲溟集》。是集为郭谏臣子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