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缁衣集传》

读《缁衣集传》

一卷。清朱琦(1803-1861)撰。朱琦,字濂甫,广西临桂县(今广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改庶吉士,由翰林院编修补福建道御史,与陈庆镛、苏廷魁有三御史之称。太平天国起义,朱琦回籍办团练,后以道员守杭州,城陷,死难。《清史稿》诸书皆有传。书首《读〈缁衣集传〉》略言:“黄忠烈《集传》引《易系传》‘易知简能’及《论语》易‘事难说’为证,其《集传》历考汉唐以下刑制,谓刑不烦由于省刑,此未尽然。自秦以后,专恃刑为治,举先王之法尽坏之,由汉历元、明数千年而莫之复。民之好恶,日失其性,而多罹于刑辟;上之好恶,又与民相反,枉直乖错,而民不服。民不服,则虽威以刀锯斧钺而莫能胜,刑乌得不烦?子思子述《缁衣》,举要以明之,与《坊圯》《表记》同为论学论治之要,故记礼者,次《中庸》之后。郑氏曰:‘君不苛虐,臣无奸心,则刑可以措’,斯言尽之。琦与伊子遇羹,重加商榷,于《集传》稍有繁复;并采史传及先儒之说,别为论次,附卷后。而伊子又仿皇侃《表记》推寻义脉,分为七支”云云。按《明史·艺文志》有黄道周《缁衣集传》二卷,是书又有所删节加增。二者皆以君民一体上下一心为主,既以裨补君德,又以消弭乱源,用心殊苦。黄氏仕明启祯以弘光,亲见时君苛察之弊、乱亡之本,不惜放言昌论。是书则更畅发意义,其所见固非寻常解经者所能见。是书初刊本误以黄道周为黄忠端。是书有传抄本。

猜你喜欢

  • 平海纪略

    一卷。清温承志(生卒年月不详)撰。温承志,山西太谷人。历任道员、按察使。该书记录作者从两广总督百龄平“海寇”事。时“海寇”数万,主要有李尚清、梁保、吴知青、郭学显、张保、麦有金六大股。嘉庆十四年(18

  • 诗辨说

    一卷。宋赵德(生卒年不详)撰。赵德字铁锋,涿州(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为宋宗室子,举进士,入元后隐居豫章东湖。另著《四书笺义》一书,收于《丛书集成初编》。《诗辨说》一书先提论点再加论证,涉及诗学、编次

  • 南海县志

    ①二十卷。清魏绾主修,陈张翼纂。魏绾,平越(贵州福泉)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南海知县。陈张翼,浙江人,举人,广东知县。南海,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析置今县。宋有《南海志》十二卷,元有《南海县志》

  • 衡门集

    十五卷。明郑履淳(约1578前后在世),编,其子郑心材(约1590前后在世)续成。郑履淳,字叔初,海盐(今属浙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郑心材,字敬仲,号思泉。生卒年不详。

  • 永鉴录

    二卷。明洪武中奉敕撰。《四库》馆臣在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列入存目。此书分二卷,六个子目,一曰笃亲亲之义、二曰失亲亲之义,以此训朝廷也。三曰善可为法、四曰恶可为戒、五曰立功国家

  • 春秋义存录

    十二卷。清陆奎勋(详见《陆堂易学》)撰。此书极力批驳所谓《春秋》一字褒贬之说,对《公羊》《穀梁》二传拘守书法的缺陷和宋儒严峻苛刻的论说颇有廓清之功。但因作者务高求胜、翻空出奇,本书之失也较为突出。如:

  • 督蜀疏草

    十二卷。朱燮元撰。朱燮元(1566-1638),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懋和,号衡岳。万历壬辰(1592)进士,由大理寺评事历官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以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及贵州水西土目

  • 耳谈

    十五卷。明王同轨(约1620年前后在世)撰。王同轨,字行文,黄冈(今属湖北)人。由贡生官江宁县知县。同轨博学宏词,交往甚众,四方学士大夫论议闻所未闻,录可喜可愕可劝可诫之事,累之若干卷,名之曰《耳谈》

  • 白云草堂诗钞

    三卷。清吕星垣(约1795年前后在世)撰。吕星垣,字叔讷,江苏武进人。乾隆年间贡生,官新阳县训导。星垣工诗古文词,高雅简洁,自成一家。著有《白云草堂文集》、《白云草堂诗钞》。又工画,能作曲,乾隆六十年

  • 蛣蜣集

    八卷。明郑若庸(约1535前后在世)撰。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年十六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隐于支硎山,后为赵王厚煜所聘,为之著书。著有《蛣蜣集》、《北游漫稿》、《美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