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苑

说苑

二十卷。刘向(详见“新序”条)编辑。曾巩校书序云:“得十五篇于大夫家,与旧为二十篇。”《四部丛刊》或单行本二十卷,是历史故事集。其中材料,有出于汉朝藏书《说苑杂事》,有出于他的私藏,有出于民间书,也有出于他“更造新事”的。共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为《说苑》。这部书到北宋时已残缺,经过曾巩的补缀校正,又从高丽得《反质》篇,补足二十篇,共六百三十九章。清人卢文弨《群书拾补》有佚文二十四事,当是二十四章,总计为六百六十三章,视向叙所说少一百二十二章。《说苑》是一部分类故事选,二十篇分成二十类,为君道、臣述,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每篇前面几乎都有一段总说,介绍这一类的内容,然后排列故事,在故事后面往往加有编者的案语。每类内容又与当时现实颇相切合,主要讲有关国家兴亡,成败得失的道理。它同《新序》有所不同,是以编集诸子言行为主,所编的多半属于哲理格言,它纂集的同类故事,颇近于类书,富有小说味道。至于《新序》编选的却象《左传》、《史记》中的历史故事。该书有劝戒作用,要作为汉成帝振作有为、疏远外戚、减损女宠的御用专书。使一般人可以借此了解一些古代生活状况;同时还可以看到汉代具有小说雏形的散文体制。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这部书也值得借鉴。如在写杞梁、华舟的英勇牺牲故事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杞梁之妻听到丈夫以身捐躯的消息后,放声恸哭,“城为之阤(小崩),而隅(城墙角)为之崩”。这个故事对后代“孟姜女”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又如《指武》里“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写孔子和子路、子贡、颜渊等言志,原是从《论语·公冶长》取材,作者把原来极短的篇幅加以扩大;而且把记言,变成为人物情态和行动的描写,这就使得故事更多的具备了小说的因素,再如《丛谈》写成一则绝好的寓言故事。这部书主题突出,意有所讽,描写灵活多变,有些显然是民间口头创作,取材通俗,风格朴实,对后代小说和民间故事产生一定影响。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

  • 段黄甫诗稿

    不分卷。明段黼(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段黼,字黄甫,别号景山樵客,山东曹州(今荷泽)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诸生。是集为其友人王士龙所编。朱彝尊《明诗综》称段黼所著有《抱黼集》。未知是否为此稿别名,

  • 易传阐庸

    一百卷。明姜震阳撰。震阳字复亨,自称东楚,系淮河泗水之间人。其书以朱子《本义》为主,附缀诸说于下,而经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大概是因为只见到坊刻《本义》而并未见到朱子原书的缘故。其说大体循文衍义,繁复冗

  • 石溪读周官

    六卷。清官献瑶撰。献瑶福建安溪县(今属福建)人,乾隆己未(1739)进士,官至广西、陕甘学政。书凡六卷,卷首有苏廷玉道光乙巳(1845)序及官氏自序,天、地、春、夏、秋五官及《考工记》各为一卷,叙官与

  • 辨定祭礼通俗谱

    五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初晴,学者称为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兼工书画,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为“文中三豪、浙中三毛”之一。本是明朝诸生,明末遁隐,康熙间

  • 刘聘君全集

    十二卷。明刘元卿(1544-1609)撰。刘元卿,字调父,号旋宇,(江西省安福县)人。刘元卿于隆庆四年(1570)举于乡,会试时极陈时弊,主考者不敢录取。后,元卿遂绝意于科名。经人累荐,后召为国子博士

  • 易经通论

    ① 十二卷。明曹学佺(1574-1646)撰。学佺字能始,号石仓,又号泽雁。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因著《野史纪略》罢官。后为南明朱聿键礼部尚书,聿键败,学

  • 贺监纪略

    四卷。清闻性善及其弟性道合撰。性善字与同,性道字天乃,宁波(今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本书记载唐代诗人贺知章事。贺知章字季真,曾任秘书监,人称“贺监”。其书采撷贺知章遗文轶事及唱酬题咏之词,颇为完备

  • 武经总要

    四十卷。宋曾公亮(999-1078)、丁度(990-1053)等奉敕撰。《宋史》本传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举进士甲科,为政有能声。为人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累官

  • 贮月轩诗

    一卷。清郭佩兰撰。郭佩兰,生卒年不详,字芳谷,湖南湘谭人,监生郭赞贤之三女,贡生王德立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是《湘谭郭氏集》其中之一,“郭氏集”是一部专门收集湖南郭氏一家女性作品的专集。此书有道光十七年

  • 圭庵诗录

    不分卷。清吴观礼(?-1878)撰。吴观礼,字子隽,号圭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同治辛未进士,官编修。同治初,吴观礼以刑曹参与左宗棠军幕,后思母,辞归。入都礼部试,中第,旋入词林。光绪时,典试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