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说约

诗经说约

① 二十八卷。明顾梦麟(1585-1653)撰。顾梦麟,字麟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崇祯副贡,曾集三吴名士为应社,诗文雅驯,为时所宗,人称织帘先生。清人入关后,绝迹城市,潜心著述。除是书外,有《四书说约》、《四书十一经通考》、《织帘居诗文集》等行世。是书大旨取诸家诗说之善者予以解说。每篇首列经文,次摘采诸家之诗说融会训释,然后附以已见,或训诂文字,或订正音读,或诠释诗义。梦麟论诗,多以朱熹《诗集传》为宗,折衷于毛、郑诸家之说,苦心别择,持论平和。然于经义又时时自出新论。如《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朱熹《诗集传》云:“殳,长丈二而无刃。”梦麟则释之曰:“《礼》书云,‘细而能击,则非竹不可。’许慎谓积竹为之,是也。”足为说诗者参考。是书清朱彝尊《经义考》已著录。有崇祯刊本存世。② 不分卷。清李源撰。李源字巨涛,山东利津人。生卒年均不详。李源弱冠为文有奇气,五试礼闱,皆不获售。乾隆三十四年(1769),始以第四人魁其经,乾嘉间历官闽中,居恒潜心著述,所撰有《五经说约》行于世。是编编首但题《诗经》,不著书名,亦不著撰人姓氏。卷首有乾隆壬子(1792)窦光鼐覆札。及嘉庆元年(1796)李氏自序,知其书实出源手。窦氏覆札云:客冬奉寄《五书说约》来杭,展阅之下,恍遇旧知。是其书实成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之前,即源游宦闽中时所撰《五经说约》之一种也。全书凡四册,不分卷次。是编盖以汉兴《诗》有四家,齐、鲁、韩三家,其亡已久。《毛传》悉本小序,说多可据。郑笺孔疏,训诂尤详。朱子《集传》,于序说虽多诋斥,然其合者,亦十之六七。自明季科场专用朱子《集传》,而序传笺疏皆废。帖括家拘守一编,往往昧于经义,因荟萃诸家之说,而约取其精义,考疑征信,以归画一。大旨以紫阳《集传》为宗,有未惬者,则掇拾毛、郑诸家之说,以考其异同,辨其讹误。今考其书,虽尚知推本注疏,熔铸群言,以自为解说,然未能深研古义,故其所训释,类皆陈因之论,顸模棱,纷纭杂糅,于诗义每多未畅,盖犹不脱科举制艺之习。是有嘉庆元年(1796)刊本。

猜你喜欢

  • 洪范皇极内篇

    五卷。宋蔡沈(1167-1230)撰。蔡沈字仲默,南宋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为著名易学家蔡元定之子,蔡渊、蔡沆之弟,隐居九峰,屡荐不仕,学者称九峰先生。少承父学,师事朱熹,颇得其传。蔡元定曾研究《

  • 张秦亭诗集

    十二卷。清张丹(1619-?)撰。张丹初,名纲孙,字祖望,号西山樵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性淡泊,交游谨慎,喜登山临水,曾北游燕赵等地。入清后隐居乡里。早年与毛先舒、沈谦合称“南楼三子”,又与陆圻

  • 南台备要

    本名《南台备记》,《永乐大典》辑录时作《南台备要》。元代政书。元刘孟琛等编撰。成书于顺帝至正三年(1343)。记载世祖至元年间至顺帝至正年间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有关典章制度,叙述了一些社会经济和农民起义

  • 纲目续麟

    二十卷。校正凡例一卷,附录一卷,汇览三卷。明张自勋(生卒年不详)撰。自勋字卓庵,明宜春(今属江西)人。竭一生之力,于《通鉴纲目》进行增益、更改、删除。著有《纲目续麟》、《廿一史独断》、《卓庵心书》等。

  • 遂初堂诗集

    十二卷。清焕明(1771-1832)撰。焕明,号瞻庵,姓爱新觉罗氏,满州镶红旗人。他五岁从师读《三字经》,十岁读清书,十六岁学翻译,十八卷因父授金城守尉随母赴任所,始咏诗。二十岁遇应封三期,考试马步箭

  • 庚溪诗话

    二卷。宋陈岩肖(约1147前后在世)撰。陈岩肖,字子象,自号西郊野叟,金华(今属浙江)人。宋钦宗靖康中,曾游京师天清寺,汴京失陷,其父德固遭难。绍兴初,官建康。绍兴八年(1138),以任子中词科,仕至

  • 金陵丛刻

    十五种,三十九卷。清傅春官编。傅春官,江苏江宁人。生卒年不详。清代,各名都大邑,有刊刻乡贤著作的风气,以江、浙一带尤盛。此丛书收江宁、上沅两县清代学者著作,以有裨实用、不尚空谈为依据,多为解经补史之作

  • 业儒臆说

    一卷。清代陶圻撰。陶圻字甸方,秀水(今浙江嘉兴附近)人。此书是作者关于“为学”、“仁”等儒家学说的论述之作,涉及儒家学说的许多方面,全书反对王守仁学说。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滕县乡土志

    一卷。清高熙哲修纂。高熙哲曾以御史,出守过宁夏、宣化、大名等处,官至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饬令各州、县,纂修简明乡土志,以作历史、地理教科书之参考。故高熙哲纂此志之法是,取邑志,补以新事

  • 元内府宫殿制作

    一卷。原书不著撰人名氏。元代宫殿建筑工艺技巧绝伦,宏丽精美,内府之宫殿建筑除此之外,在布局、建筑用料上更有自己的特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朱偰写有《元大都宫殿图考》一书,详记元大都宫域之四至及诸宫之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