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补注
二卷。清刘开(1781-1821)撰。开字明东,号孟涂,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诸生,从师姚鼐。著有《刘孟涂集》四十四卷,《骈体文》二卷,《诗前集》十卷,《诗后集》二十二卷。是书自序中称:“士病于穷经久矣。四子之学弊益甚焉。言宋者流为空虚固陋之习,言汉者溺于琐碎纷纭之说。二者相反而不克相成。是以注释愈广,益离夫经。考证虽杂,无适于义。”(《论语补注》序)开乃桐城派学者,大凡桐城派者,多研求义理,疏于考据,此书亦不能免。该书有同治七年(1868)刘氏重刻本。
二卷。清刘开(1781-1821)撰。开字明东,号孟涂,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诸生,从师姚鼐。著有《刘孟涂集》四十四卷,《骈体文》二卷,《诗前集》十卷,《诗后集》二十二卷。是书自序中称:“士病于穷经久矣。四子之学弊益甚焉。言宋者流为空虚固陋之习,言汉者溺于琐碎纷纭之说。二者相反而不克相成。是以注释愈广,益离夫经。考证虽杂,无适于义。”(《论语补注》序)开乃桐城派学者,大凡桐城派者,多研求义理,疏于考据,此书亦不能免。该书有同治七年(1868)刘氏重刻本。
二卷。清江标(1860-1899)撰。江标字建霞,号萱圃,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士,官至湖南提学使,以赞成变法维新,戊戍(1898年)后被罢官。标博学,工诗词,著有《红蕉词》
一名《秘书四十八种》,四十八种、九十六卷。清顾之逵编辑。顾之逵字抱冲,元和(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出身,家中藏书甚富,其藏书处曰“小读书堆”,为嘉庆时吴中大藏书家,著有《一甄录》等书。本丛书汇辑汉唐以来
一卷。清末江慎中撰。慎中生卒年籍贯及事迹等均不详。此书论古今经文,能破门户之见,持论公允。谓《尚书》与《礼记》古文,同出孔壁,《礼记》十七篇,今古文之异,尽见于郑玄注中,不过字句小殊,无关大义。《礼记
九十七卷。《别集》四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做塾师多年。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成祖即位,入内阁典机务,历官至左谕德;成祖北巡,
十卷。清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评点,由其侄冯武合刊。冯舒字己苍,号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清初为人构陷,死于狱中。后人辑有《默庵遗稿》。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冯舒胞弟
一百一十卷。清顾嗣立(1665-1722)编辑。顾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人。康熙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博学工诗。曾入召纂修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著有《闾邱先生自订年谱》、《昌黎先生
一卷。续集一卷。明王琼(生卒不详)撰。王琼,字德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陕西三边军务,著有《晋溪奏议》、《漕河图志》、《北边事迹》、《西番事
九卷。朝鲜丁若镛撰。本书亦为丁氏《俟庵经集》之一种,为《与犹堂集》之十六至二十四卷。在本书中,丁若镛认为,《尚书》初有伏生今文二十九篇和《书序》一篇,不久又有孔壁古文四十六篇。到了东晋时,梅赜又献孔安
二卷。清黄宗宪(生卒年不详)撰。黄宗宪字玉屏,湖南新化人,师从丁取忠,学习数学于古荷花池(长沙城东北隅)的白芙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黄宗宪于1874年撰《求一术通解》二卷,书前例言称:“一求定母,旧术
五卷。清潘维城撰。维城字阆如,江苏吴县人。从同里夏文焘游,又从李锐学,为钱大昕再传弟子。尚著《论语古注集笺》。是书自序略云:律赋莫重于押官韵,官韵莫难于叶虚字。虚字不稳,通篇俱为减色。非平日熟于虚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