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西昆酬唱集

西昆酬唱集

二卷。宋杨亿(974-1020)编。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杨亿七岁能文,十一岁诏送阙下试诗赋,受宋太宗及大臣宠爱。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试翰林,赐进士。宋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参与编纂《太宗实录》。天禧四年(1020),真宗得风疾,刘太后干预朝政。寇准谋立太子,废刘氏。杨亿与谋,并草诏书。杨亿泄事与妻弟张演。致使丁谓谋杀周怀政,并召杨亿。杨亿恐惧。十二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人奉命编《册府元龟》。修书之余,诸人写诗唱和,由杨亿编纂成集。是集收杨亿及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刘骘、刁衍、任随、张咏、钱惟济、丁谓、舒雅、晁迥、崔遵度、薛、刘秉十七人之诗,而杨亿序乃称属而和者十有五人。岂以钱、刘为主,而亿与李宗谔以下为十五人。诗皆近体,上卷共一百二十三首,下卷共一百二十五首。而杨亿序称二百五十首。不知何时佚二首。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效之者渐失本真,惟工组织,于是有优伶挦扯之戏。石介至作《怪说》以刺之,而祥符中遂下诏禁文体浮艳。然介之说,苏轼尝辩之。真宗之诏,缘于《宣曲》一诗有“取酒临邛”之句。陆游《渭南集》有《西昆诗》跋,言其始末甚详,初不缘文体而发。其后欧、梅继作,坡、谷迭起,而杨、刘之派遂不绝如线。要其取材博赡,练句精整,非学有根柢,亦不能熔铸变化,自名一家。固亦未可轻诋。《后村诗话》云:《西昆酬唱集》对偶字面虽工,而佳句可录者殊少,故为欧公之所厌。又一条云:“君仅以诗寄欧公,公答云:‘先朝刘、杨,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岂公特恶其碑版奏疏,其诗之精工稳切者自不可废?二说自相矛盾,平心而论,要以后说为公。其书自明代以来,世罕流布。毛奇龄初得旧本于江宁,徐乾学为之刻版。以剞劂未工,不甚摹印。康熙四十七年(1708),长洲(今江苏苏州)朱俊升又重镌之。前有江苏常熟冯武序。冯舒、冯班本主西昆一派,故于此书极其推崇。然武谓元和、大和之际,李义山杰起中原,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皆以格调清拔,才藻优裕,为西昆三十六体,无西昆字。杨亿序此集,称取玉山策府之名,题曰《西昆酬唱集》。则三十六与西昆各为一事。武乃合而一之,实误。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80)王仲荦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清周桢、王图炜校注本。齐鲁书社(1986)郑时笺注本(全二册)。

猜你喜欢

  • 古逸书

    三十卷。明潘基庆(约1633前后在世)编。潘基庆字良耜,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四十六年(1618)贡生。此集名为逸书,而实则皆为习见。如《阴符》、《素问》、《逸周书》、《山海经》之类。甚至《周礼

  • 临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杨飞熊修,崔鹤龄、李思豫纂。杨飞熊字渭符,号璜溪,江苏淮安县人,出身举人,曾充内廷教习,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临县知县。崔鹤龄,邑人,候补内阁中书。临县自古以来为征战之地,明末李自

  • 春秋说志

    五卷。明吕楠(见《周易说翼》)撰。该书评断春秋人物、史事,凭私臆断,务为新说,大抵褒贬迂刻,不近情理,甚至牵强附会。今有《吕泾野五经说》本、《惜阴轩丛书续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湖州丛书

    十二种,七十五卷。清陆心源(见《十万卷楼丛书》)编。丛书收湖州清代学者徐养原、严元照、杨凤苞、施国祁四人著作。其中徐养原三种:《周官故书考》四卷、《论语鲁读考》一卷、《仪礼古今文异同》五卷,均为考证之

  • 宝晋英光集

    八卷。宋米芾(1051-1107)撰。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龙门居士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因母侍宣仁后,补为浛光尉,历知雍丘县

  • 尹和靖年谱

    一卷。《四库提要》云“不著撰人名氏,据书中称谓,盖其门人所编”。按《尹和靖集》附有《年谱》一卷,宋王时敏编,疑此即其作者。尹和靖即尹焞,字彦明,谥和靖,宋代理学家。本谱所记事迹甚为简略,亦不及《涪陵记

  • 春秋穀梁传

    旧题穀梁赤(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穀梁传》十一卷,班固自注:“穀梁子,鲁人。”唐颜师古注以为名喜,并引汉应劭《风俗通》云:“子厦传穀梁赤。”据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序疏》云:“穀梁子,名穀,

  • 顺治过江

    见《新世弘勋》。

  • 归州志

    ①五卷,明郑乔纂修。郑乔,贵州桂林人,官归州知州。州志自嘉靖二十八年(1549)王锡、张时纂修。嘉靖四十年(1561)郑乔莅任,州治旧在江南岸,久雨塾溺,迁江北岸,城工甫成,即纂修州志,《归州志》嘉靖

  • 九经图

    清杨魁植(生卒年不详)撰,其子文源(详见《根黄集》)增订。魁植字辉斗,长泰(今福建漳州)人。此书包括信州学官石刻《六经图》(《易》、《书》、《诗》、《礼记》、《周礼》),再把《春秋》按三传分而为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