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襄阳县志

襄阳县志

①明李思启纂修。李思启,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进士,官襄阳知县。县故无志,诸事皆附丽郡志。明天顺中县人张炜始创县志,其后县人冯舜臣继事纂述。县中文献始稍称备,其书今皆不传,此后继起无人。县为郡首邑,郡既有志,县事即附载及,无须再修,故久无续者。明万历中,李思启莅任,悯文献散失,以修事为己任,成志。《襄阳县志》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志分区域、山川、田赋、建置、风俗、封荫、藩贤、官师、名宦、选举、征献、征文、大事、杂事十四类。此志上遵府志旧例,杂采县中故事,以史籍为法,卓然自成一家言。郡人郑吏部继之,为之作序,盛加称道,称其辞简事赅,义正例严。惜此志流传不广,同治末再修《襄阳县志》,光绪复辑府志,未见此书也不载其名。现仅存残二册,得以稍窥其一二。② 七卷,首一卷,清杨宗时、吴耀斗修,崔淦、李士彬纂。杨宗时,字春生,江苏阳湖人,官襄阳县知县。吴耀斗,字朗心,江西瑞昌人,进士,官襄阳县知县。崔淦,字春瀑,本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拔贡,候选教谕。李士彬,字百之,湖州荆州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刑部主事。县志自万历四十五年(1617)李思启修后,至同治初年,又已二百五十余年,志乘不修,其间虽有县人贾润一度试纂,未能成书。同治四年(1865)杨宗时莅任,延崔淦主纂事,崔淦故县中硕儒,欣然受命,纂述未竣,杨宗时去职,崔淦也归道山,仅成志稿若干卷。吴耀斗继任,以前贤功绩,不宜听之淹没,延李士彬继纂事。李士彬就崔淦旧稿,略事整理,成襄阳县志。《襄阳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全书七卷,分为:首一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武备志,卷五职官志,卷六人物志,卷七杂类志。此志考献征文,拾遗补阙,凡关政治风化及堪资校核之条,不厌求详。对前志讹误,重复繁琐处,悉心芟订,采辑详审可见一斑。此书序称,此志其体正,其事实,其旁搜远绍,以供学人泛览,备举而少有所遗,裒然成编,有佐史倚相之风,足见此志在当时的价值。

猜你喜欢

  • 清香阁诗钞

    二卷。清姚德耀撰,姚德耀,字景孟,安徽桐城人。清代诗人。是清代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古文家姚鼐之姑母。为山东通判马书香之妻。此书刊入道光十四年(1844)嫏嬛别馆《国朝闺阁诗钞》第三集中,共收诗十首。

  • 周易卦象

    六卷。清张丙嚞撰。张丙嚞字龙西,莱阳人。曾官清苑知县。作者认为治易必须先明象数,以象数求义理,才为治易正途。朱子《周易本义》详于理而略于象,使人感到立论缺乏依据,故著此书,每卦下先列《本义》原文,后列

  • 香雪斋雁字回文诗

    五卷。清张玉德作诗并书。道光元年(1821)刻于石。其中篆书二册、隶、行、草各一册。各册中前一首、用篆隶行草,其回文一首,皆用正书。第一卷仿用《苍帝古文》、欧阳洵《皇甫碑》云集。第二卷仿《史籀》大篆、

  • 类辑练兵诸书

    十八卷。明董承诏编。承诏,生卒年不详,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天启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此书乃辑录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书而成。董氏荟萃戚书之说,删除繁复,编为十六

  • 福建版本志

    八卷。撰者不详。卷一总考、卷二经、卷三史、卷四子、卷五集、卷六丛书、卷七补遗、卷八附录。附录《建阳县治书版考》、《建阳书坊书版考》,登列所刊各种书之名。有民国间福建通志抽印本。

  • 孟子列传纂

    一卷。清林春溥(详见《春秋经传比事》)撰。林氏在明清学者考订孟子的基础上,以《竹书纪年》所载资料为主,仿司马迁《史记》采用《论语》中资料之例,将《孟子》内外篇有关材料,参考诸说,编次成此书。可与林氏所

  •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

  • 茶约

    一卷。明何彬然撰。何彬然,字文长,一字宁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茶约》一书。是书成于万历己未(1619)年间,其主要内容分为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择水、候汤、器具

  • 梦观集

    ① 六卷。元释大圭撰。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晋江(今属福建)人。至此间,居泉州紫云寺。其集本二十四卷:梦法一卷,梦揭一卷,梦事一卷,诗六卷,文十五卷。后世以其梦法、梦偈、梦事皆宗门语录,杂文亦多青词疏引

  • 卦爻遗稿演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小引,乃是其子所作。说其父对《易》多有论说,没有完书,其子才类次成编,而间附己说于后。其自称叫“觐”的,就是其子之名,而姓则不可考。书中每一卦为一篇,在每爻下都列中正应三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