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莱州府志

莱州府志

①八卷。龙文明修,明赵耀、董基纂。龙文明,江西永新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二十七年(1599)任莱州府知府。赵耀字见田,掖县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庶吉士,历官至河南提学佥事、浙江提学副使、山西参政、阳和按察使、巡抚辽东右佥都御史。辑有《古文隽》一书。董基,掖县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南京礼部主事,升员外郎。莱州,唐时始置州,明初升为府,领掖县、平度、淮州、昌邑、胶州、高密、即墨五县、二州。考府志创修于明嘉靖十四年毛文简。距其时已七十余年未有续修。而时迁事易,风俗文化推移,典章制度变易,史籍几于散失。龙文明莅任后,慨然欲加增修,就请郡人中丞赵耀、董基总其事,发凡起例,采访旧闻,并檄属邑,各采故实,以备参考,自春到冬,历八月而志成。《莱州府志》万历三十二年(1604)刻本。全书八卷,分为:卷一舆地图凡九,沿革表三;卷二星野,疆域,形胜,山川;卷三城池,公署,乡社,户口,田赋,徭役,马政考,风俗,物产,学校;卷四祀典,选举;卷五封赠,兵防,屯田,将材,桥梁,驿传,铺舍,宫室,市集,堤堰,储恤,帝迹,贤哲,宦迹,名臣;卷六人物,忠义,孝友,儒林,文学,武功,隐逸,善行,侨寓,列女等;卷七至卷八艺文等。此志虽为重修,实如创制,体例谨严,记载详确,取材虽繁,如《通志》、《通考》、《山海经》、《二十一史》等,而不芜杂。对旧志中的错误,尚能纠正。为明志中的善本。其尚有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②十六卷,首一卷。清严有禧纂修。严有禧字毅庭,江苏常熟人,进士出身,雍正十一年(1733)任莱州府知府。严有禧莅任后,见府志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陈谦重修后,距当时又三十年了,其间文物典章,宜见于志,莫可殚述。乾隆四年,设局开馆,聘请郡中宿儒、别州名流一同编纂,历数月而志成。《莱州府志》乾隆五年(1740)刻本。此志体例,不举纲要,仅列小目,其中多承袭旧志。按《莱州府志》经龙文明、陈谦两次纂修,龙志精严,陈志详博,此志则据以损益折衷,书中凡征引两志,称龙志为“前志”,称陈志为“旧志”,以示区别。此志义例谨严,记载详确。如旧志赋役志太烦,且舛讹较多,此志依据《赋役全书》,悉为厘正。并于书卷首置订误一篇,纠正前志中的谬误。足见其严谨,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勤斋集

    八卷。元萧(1241-1318)撰。字维斗。奉元(今属陕西)人。累官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元史》本传称其:“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指远。”卒后诗文多佚。顺帝至正四年

  • 大瓢偶笔

    八卷。清杨宾撰、杨霈编。杨宾(1650-1740),字可帅,号耕夫,别号大瓢,又号小铁,浙江山阴人,后就婚吴门遂籍苏州。善属文,精“汉书”、“杜诗”,少能书,工八法,塞外人称杨夫子。当时名重公卿如张英

  • 禹贡解

    八卷。清晏斯盛(详见《楚蒙山房易经解》)撰。《禹贡解》一书,于《禹贡》诸家注解中多取清胡渭《禹贡锥指》,而又变易其体例。其中某些条目考辨亦颇精密。但大多是因袭胡渭之说而附益之。对胡渭之误,亦不能加以纠

  • 字学订讹

    二卷。明李当泰(生卒年不详)撰。当泰字元祉,泗州(今安徽泗县)人。万历丁未(1607年),殷城黄吉士督学江南,命当泰合张位《问奇集》、焦竑《字学》二书,纂为一编,遂成此书。首为六书大略,终以俗用杂字,

  • 榆社县志

    ①十卷。清佟国弘修,王凤翔纂。佟国弘字任士,正蓝旗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十年(1671)任辽州知州。十三年(1674)任榆社知县。王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

  • 左传释地

    三卷。清范士龄撰。士龄原名人炳,字酉轩,宝应(今属江苏省)人。此书前有道光六年丙戌(1826)自序,称自幼读《左传》,对列国地域,茫然不知所在。数十年后,撰成《左传释地》三卷。其书体例大体上模仿《尔雅

  • 医方集成

    见《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 元城语录

    三卷,附行录一卷。北宋马永卿(生卒年不详)编。马永卿字大年,扬州(今属江苏)人,曾流寓铅山。据《广信府志》载,知其曾登大观三年(1109)进士。据所作《嫩真子》,知其曾官江都丞、淅川令、夏县令,又称曾

  • 易义来源

    四卷,清金士麒撰。金士麒字仁甫,武进人。此书以阐释卦象为宗,以来知德易学为主。故名《易义来源》。按来知德《周易集注》一书,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一语论述易象。有卦情之象、卦画之象、大象之象、中爻之

  • 辑佚书七种

    七卷。此书不著编者姓名,为旧钞本辑佚书。旧题为《庄进士所集书七种》,故有人认为它是庄存与所作。汉何休好《公羊》之学、著《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公羊墨守》,郑玄分别予以辨驳,因而作《针箴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