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荆川集

荆川集

十三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省)人。顺之素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第一。曾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人称“荆川先生”。顺之学问渊博,天文、地理、音乐、数学、兵法无不精研。所为古文,汪洋纡折,屹然为一代之宗。其论文本主张在形式上要符合唐宋文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后又谓诗文须“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对于文章的内容,则始终要求以儒家“六艺”为指归。自评其所作云:“其为诗也,率意信口,不调不格,大率似以寒山、‘击壤’为宗”,“其于文也,大率所谓宋头巾(指道学家)气习”。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著有《荆川集》、《广右战功录》、《南北奉使集》、《史纂左编》等。是集初由安如石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刊刻,题名《唐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二卷。集前有王慎中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叶氏宝正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薛氏金陵书林都曾翻刻过此书,亦为十二卷。此外,还有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系重新编辑唐顺之诗文,卷帙数量有所增益,题名《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不久,唐鹤征又刊刻了《唐先生编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一卷,基本上按这两种刻本著录。因丁丙未见唐鹤征刻本,故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怀疑《千顷堂书目》所载数目不合。十七卷本《四部丛刊》已加以影印,卷一为赋、诗,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九为书,卷十、十一为序,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说、铭、诔、祭文,卷十四、十五为志铭、行状,卷十六为墓表,卷十七为杂著,《外集》卷一为廷试、策诰、议表,卷二为奏疏,卷三为公移。另外,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唐执玉又刻印过《荆川文集》,凡十八卷。

猜你喜欢

  • 西吴里语

    四卷。明朱雷(约1544前后在世)撰。朱雷,自号市隐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朱雷生平不详,只知其平生好博览史传并稗官小说之书。著有《西吴里语》,前有自序。这部书编成于嘉靖中,内容全都是吴兴的轶事,

  • 汉纪

    三十卷。东汉末荀悦(148-209)撰。悦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任黄门侍郎,迁秘书监、侍中。作《申鉴》五篇,撰史书《汉纪》,另著有《崇德》、《正论》等文章数十篇。汉献帝因班固《汉书》内

  • 明善斋集

    十二卷。《奏议》二卷。明薛天华撰。天华,字君恪,号南塘。福建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广东右布政使。天华风度清爽,神情俊逸。官南刑部主事,考满诣京师。因触犯严嵩,经过七年才得

  • 息斋藏书

    十二卷。清裴希度(生卒年不详)撰。希度字晋卿,号中庵,阳曲(今属山西省)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监察御史。入清后任太常寺少卿。是编皆其讲学之文。卷一《儒经撮要》;卷二《道统中一经》,卷三、四

  • 幸跌草

    三卷。清黄百家(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百家字主一,是黄宗羲之子。浙江馀姚人。本集计有杂文二十篇。其序《卢氏春秋三传纂凡》谓《春秋》本旨皆显以示人,并无暗藏机括,使人如猜谜射覆者,深得圣人作《春秋》

  • 方言疏证补

    一卷。清王念孙撰。王念孙生平见“广雅疏证”。是书旨在补注戴震《方言疏证》,间亦订正卢文弨、丁杰两家之说。前列戴氏疏证,后附按语。全书起自卷一“党”条,终于“允”条,计补二十条。为王氏未竟之稿。1925

  • 五鹊别集

    二卷。明卢宁撰。生卒年不详。卢宁字献子,号冠岩,南海(今广东)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登州府知府。受业黄佐之门,佐乐典序即卢宁所作。此集中所收官南京刑部时讲学新泉精舍之作,是门人程子明

  • 四书求是

    ① 十六卷。清王余英编纂。余英字菊潭,山东福山(今山东福山)人。官湖南知县。是书首有邓显鹤、陈运镇二序,有余英自作凡例及题辞。大旨重释典制,不遗义理,典制必据经传,不取凭臆独断之说,合者从之,不合者置

  • 四书经注集证

    十九卷。清吴昌宗撰。吴昌宗字文园,江苏吴(今江苏吴县)人。是编《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十卷,《孟子》七卷。其书遵朱熹集注,间采异义,对于名物、训诂之学也不废。书中引顾炎武、阎若璩、江永之说特

  • 朴学斋诗集

    十卷。清林佶(1660-?)撰。林佶,字吉人,号鹿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林佶工于楷法,文师于汪琬,诗师于陈廷敬、王士祯。汪琬的《尧峰文抄》、陈廷敬的《午亭文编》,王士祯的《精华录》,均由其手书后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