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化胡经残存

老子化胡经残存

二卷。唐佚名撰。关于老子化胡的传说,始于汉魏之际,晋以后又逐渐形成定论,特别是《老子西升经》等书的出现和传播,更使人相信有老子西去过关化胡之说。释道两家,各自出于不同的目的,也都承认此说,但两家所述不同,释教称老子为佛弟子,道教称佛主释迦牟尼为老子弟子,其说皆不足信。所谓老子作《化胡经》之说,都是后人依托。据南朝齐梁时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都言及帛法祖(帛远)与道士王浮辩论之事,并说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证谤佛法。又据僧佑《弘明集》,也常称引《化胡经》之说。隋代《众经目录》卷二,始著录《正化内外经》二卷,其注称“一作《老子化胡经》”。由此知隋以前有《老子化胡经》传本,为二卷。唐以后经录相承继而不变,元以后失传。清代有一名叫伯希和的法国人来中国,从敦煌石室中得《老子化胡经残卷》二卷,罗振玉据此书印入《敦煌石室遗书》中,于是使千年之佚的古籍得以重新面世。据隋以前经目所载《化胡经》为二卷,而此残存之书为卷一、卷十,说明此书当为十卷,与宋以后中国国内所得《化胡经》及日本藤原佐世《见在书目》所载相合,而与隋以前所记不符,说明此书非王浮所撰原书。据今本所述老子化胡所到有大食、天竺等四十余国,而这些国家多为隋唐以后始通中国,所以后世学者疑“残卷”本为增益王浮之书而成。又据佛教所传老子化胡之事与今本所记多不相符,佛教所传老子化胡为佛弟子,而今本无此说,所以学者认定此书可能是隋唐道家相传旧本。又据今残本《老子化胡经》卷一标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其卷十标题为《老子化胡经玄口》第十。又据法国人伯希和所拿的敦煌目录三四〇四号还有《老子化胡经受道卷》第八,因而学者推知此为原书十卷本所含,又推知十卷本可能是每卷另有标题,而所谓《老子西升经》则是此书的第一卷。据学者考证,法国巴黎藏本卷首魏明帝序中有许多字残缺,而英国人斯坦因所得敦煌卷子中也有《老子化胡经》卷一,其序文可补巴黎藏本之缺。现存《道藏》中所载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五引《魏明帝制老子化胡经赞文》也是此书序,可与之合校。以上种种,说明《老子化胡经残卷》,为唐代道流所为。此书重出,深受尊崇老子化胡说者之推重,因而引起了研究中国佛道论争史的学者们之关注,使沉默已久的一大历史公案,也重上论坛。现存《敦煌石室遗书》本。

猜你喜欢

  • 独断

    二卷。东汉蔡邕(132-192)所撰。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喜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曾为河平长、郎中,后迁议郎。嘉平四年(175),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

  • 大学章句

    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合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大儒,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江西

  • 太常因革礼

    一百卷。欧阳修(1007-1092)等奉敕撰。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杰出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甲科进士。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熙宁初,对王

  • 辛亥溅泪集

    四卷。清苏舆(1875-1914)撰。苏舆,字厚庵,湖南平江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邮传部员外郎,民国成立,弃官归。有《春秋繁露义证》、《晏子春秋》。此集凡四卷,共收七言绝句三

  • 学易象数举隅

    二卷。明汪敬撰。敬字思敬,又字益谦,江西婺源人。宣德八年(1433)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所著有《易传通释》和该书,但《明史·艺文志》未加著录。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四卷,而《通释》则阙其卷数。《江南通

  • 四书本义汇参

    四十四卷。清王步青撰。王步青字汉阶,号已山,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生卒年不详。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此书共有《大学》三卷,附一卷,《中庸》七卷,附一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

  • 毛诗序义疏

    一卷。南朝齐刘珪(434-489)撰。清马国翰辑。刘珪字子珪,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人。《南史》、《南齐书》有传。刘珪性至孝,博通《五经》,时人推为大儒。齐高帝萧道成即位,数召刘珪入内,而刘珪非有征从

  • 诗辨坻

    四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生平详见《声韵丛说》条,是编评历代之诗,首为总论,依次为经、逸、汉至唐、杂论、学诗经录、竟陵诗驳议,最后以词曲压卷。“坻”者,取扬雄“所作方言如鼠坻之与牛场,用

  • 秦代初平南越考

    无卷数。法国鄂庐梭(L,Aurouseaw)撰。此书对古南越之地域、秦征南越及以后的情况进行了考证,考证详明,有补前人研究之不足。古南越之地,东起东殴。(今属浙江),西抵交趾(今属越南),赵佗立国统称

  • 询刍录

    一卷。明陈沂(详见《维桢录》条)撰。此书取里巷相传讹谬之事,以及通俗俚语,各为疏证其出处,所以以“询刍”为名。篇帙甚短,仅十九条,千余字。有些内容可资考证之用。如“牵牛郎”条云:“小儿相牵,戏曰:‘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