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经义证
八卷。清武亿(详见《经读考异》)撰。本书包括《论语》一卷、《孟子》一卷、《诗》一卷、《书》一卷、《春秋左氏传》三卷、《公》、《穀》一卷。王先谦《经解续编》本把《书》排为第一,把《论语》、《孟子》列在《公》、《穀》之后,编次稍有不同。“三礼”则另外有《三礼义证》一书。群经之中唯独没有《易》。本书认为《书·无逸》“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孔疏意图扶孔抑郑,疏说比较横断粗暴,颇为失之。考之《汉书·韦成玄传》:“王舜、刘歆议曰:‘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次劝戒成王’”(按: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也依据《韦玄成传》,认为此经秩序,今文应不是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再到祖甲,一定是从殷王、太宗到中宗再到高宗,这是无庸置疑的)。如果不是《尚书》有“太宗”二字,王舜、刘歆怎能凭空臆造(按:孔丛子论书也以祖甲为太甲)?那么传疏本来是有根有据,不应一概归罪王肃。其论《左氏传》“管氏之世祀也宜哉”,引证尤为详尽。但在《史记·管晏列传》方面,就出现了误解。《传》上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大约《传》因为鲍叔荐贤而又能甘居其下,所以用其世禄作为为善的验证,说的不是管仲。其他考据,较多扎实纠谬之证,如认为“晋立太子州蒲以为君”一句中,“州蒲”应作“州满”,是字形出现讹误,应劭的《旧名讳议》可以为据,定本作“蒲”是讹误。当时新出土的汉石经《公羊春秋》残碑,正好写作“州满”,由此可见其考据之功。他如辨别《论语》“管氏有三归”,认为“三归”是台名,而非娶三姓之女,《孟子》“昔沈犹有负刍之祸”,认为“负刍”是人名,而非刍草,都极有见地。有《授堂遗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