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范氏音

礼记范氏音

一卷。晋范宣撰,清马国翰辑。宣生卒年不详,字宣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博综众书,尤精三礼,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都不就。事迹见于《晋书·儒林本传》。是书原先有二卷,现在只存有十二条。往往可以考见字之本音及转音,与徐邈书相伯仲。如《月令》蝗虫为灾,蝗音横。程大昌《演繁露》云徽州稻苦虫害,俗呼横虫。疑此也是横虫之横,应当读作户猛切,不能读作户盲切,与徐音华猛切相合。蝗、横都在今段氏《音均表》十部。《乐记》卵生者不殈,殈戈质切,音溢。血声在十二部,益声在十六部,不相通转。而《诗》维天之命假以溢我,《左·襄二十七传》溢作恤,《庄子·齐物论》以言其老洫也,《释文》洫本也作溢,是古从血从溢之字,声近相通。《说文》无殈字,雷浚外编以为即殈字,殈从昷声,在十三部《广韵》十一没殈乌没切,在十五部,一与十二部近,一与十六部近,尤可悟其互相通转。《中庸》一卷石之多,卷音羌阮反,一作苦远切,其音相同,大概读如《大司乐》大卷之卷。卷首卷聚之义,与郑注卷犹区也之训相合。《诗》假乐有卷者阿,毛传卷曲也,也是此义。李轨音权,《七经考文》云古本作拳,恐怕并非郑意,也不是郑本。《表记》意而愚,惷音阳江反,又丁绛反,前者明其字从舂,与从春训为乱者不同,在九部,后者认为字与戆相同,在八部,两部通转最近。《问丧》志懑气盛,懑音闷。《说文》心部懑烦也,从心满,《广韵》二十四旱莫旱切。大概认为满亦声,古音在十四部,今音闷者在十三部,两部也通转最近。《大学》于戏,戏音羲。《诗》烈文作于乎,证以抑篇两音于乎小子。前者《文选·出师表》李注,后者《离骚》王注,都引作呜乎,云汉王曰于乎,《繁露郊祀》也引作呜呼。《说文》部首鸟孝鸟也,孔子曰,乌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象古文乌省,兮部乎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口部呼外息也。是呜为增字,于为古文,乎为乌乎之正字,呼戏都是假借字。《广韵十虞以戏为古文呼字,此说不正确。今不云音乎音呼者,戏、羲都是许羁切,在十七部,为音同,乎则户吴切,呼则荒乌切,在五部,为音近。范氏辨别甚细。古者短言于,如《尧典》于鲧哉。《诗》文王于昭于天,于缉熙敬止,是长言于乎,抑及云汉是。由此可知,呼也是假借字。徐邈亦音羲,或各有所本,或不谋而合,其它也都可以寻绎。史称其好学,手不释卷,大概韵学之至于此。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悟真篇注解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宋代张伯端所撰《悟真篇》传世后,曾有诸家为之作注,各家所见不同,一般认为翁保光注本较近于经旨。元代以后,由于多有窜乱而失原貌。张位撰此书,就是想明其经旨,为学者释迷正

  • 遵道录

    八卷。明湛若水(见《格物通》)撰。此书所辑皆为明道(程颢)的论说。其书所以名“遵道”,他在自序中称“夫遵道何为者也?遵明道(程颢)也。”他认为宋代理学诸儒中,能得孔孟心事,体用一贯之旨的是周敦颐和程颢

  • 峄县志

    ①五卷。清田显吉修,褚光镆纂。田显吉,江南泰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初年任峄县知县。褚光镆,邑人。康熙十二年,清朝廷下令全国各省,通修郡邑志乘,以备采择。峄县旧无志乘,田显吉于邑中诸生杨三凤家求得一部,为

  • 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十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穀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

  • 孟子外书补证

    一卷。清林春溥(1775-1861)撰。春溥字立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史学家。有《春秋经传比事》、《战国纪年》、《竹书纪年补证》等。春溥先得姚士粦所传胡震亨本,既又得孟经国《闲道集》本。《闲道集

  • 达庐诗录

    四卷。清冯善征(?-1922)撰。冯善征字子久,江苏南通人。优贡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荐举经济特科,廷试列高等,以知县分发四川,补云阳县,莅任一载,廉政爱民,颇有政声。后递进阶比道员,谢所居官。

  • 续宋宰辅编年录

    二十六卷。明吕邦耀撰。吕邦耀,字元韬,锦衣卫籍,顺天府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通政司右参议。吕邦耀在刊行宋徐自明《宰辅编年录》之后,又仿照原书体例续编。上起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下

  • 安庆府志

    十八卷。清姚琅等修,陈焯等纂。姚琅,号书岑,浙江石门人。清顺治九年(1652)拔贡,官至礼部祠祭司主事员外郎、兵部职方郎中,康熙九年(1670)升任安庆知府,十三年去官。陈焯,字默公,号越楼,安徽桐城

  •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五卷。作者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以监本增注而释之。”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官注”,后附“互注”,中间用一“释”字隔开,如:“鳜,鱼名。〔释〕云:大口,细鳞,有斑文。”此书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康

  • 水浒

    见《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