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残存二十七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洪楩字子美,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明嘉靖时出版家和藏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收藏书籍很多,著录有《洪子美书目》。刊刻的书籍版心有“清平山堂”四字。今见洪楩以清平山堂之名刻的书,除话本小说外,尚有《夷坚志》、《唐诗纪事》、《绘事指蒙》等。该书原名并非《清平山堂话本》。据清顾修《汇刻书目初编》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有《六十家小说》一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六集,每集十篇,共六十篇。今发现的《清平山堂话本》有《雨窗》、《欹枕》等集名,正相吻合,故可证其原书名应为《六十家小说》。1929年,小说收藏家马廉(隅卿)得日本友人所示照片(日本内阁文库藏残本十五篇),因版心有“清平山堂”四字,即以《清平山堂话本》为题影印出版,书名沿用至今。1933年,马廉又发现宁波范氏天一阁旧藏残本,书根题《雨窗集》、《欹枕集》,三册十二篇,即以书根题名刊行,后来刊印时被并入《清平山堂话本》,故计有二十七篇。每篇独立成篇,各演一个故事,多系宋元旧作。亦杂明人作品,而明人之作亦可能是依原文转抄。考其语体风格,结构板拙,语言质朴,润饰雕琢的痕迹不重,较多保留了宋元话本原貌。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涉及各类人物。较优秀作品有《快嘴李翠莲》等。亦有封建道德说教和迷信等消极思想因素。它对后代小说影响很大,冯梦龙“三言”收入十篇,但经过加工整理,文字形式有很大变化。该书重要价值是可作为研究宋元话本和小说史的参考资料。版本有日本内阁文库藏残本三册十五篇,1929年马廉发现后由北平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据照片影印。另有宁波范氏天一阁藏残本《雨窗集》、《欹枕集》十二篇,1933年马廉平妖堂据以影印,据书根题《雨窗集》、《欹枕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合马廉《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欹枕集》影印出版,仍题《清平山堂话本》。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谭正璧校注《清平山堂话本》排印本。1987年和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重新整理印行。

猜你喜欢

  • 张氏诗说

    一卷。清张汝霖(详见《学诗毛郑异同签》)撰。汝霖著有《毛郑异同签》二十二卷,附《诗说》一卷,曾以活字印行,而流布甚希,不见著录。陶福履见其残本,《诗说》一卷尚完整无缺,因即为之作序刊行。书中收《周召分

  • 孟子大义

    一卷。唐迪风撰。迪风四川宜宾人。是书首有自序。中分五章,一为《辨义利》,二为《道性善》,三为《息邪说》,四为《政教》,五为《守先待后》。每章又分若干节,虽也贯串七篇而理解平庸,但未能畅发精蕴。唯论性善

  • 刘子易■

    五卷。明刘伯生撰。此书只题《刘子易屩》,而不著作者名称、官职。前有一序,末署“万历庚辰冬十月辛亥弟伯燮顿首书”,由是知作者为刘伯燮之兄。此书不载于《明史·艺文志》,唯传是楼书目称,明刘伯生撰。《湖北通

  • 读史订疑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此书乃是王世懋考证之文。书虽以《读史订疑》为名,而所言未必皆为史事。事实上,此书内容涉及考证方志、杂史、农家类事诸方面,应属笔记之流。如“鸿胪涧昆山龙鱼水”条,

  • 慈溪县志

    五十六卷。清曹砺成修,杨泰淳、冯可镛纂。曹砺成曾任慈溪县知县。杨泰亨,翰林院检讨,慈溪县人,同治四年进士。冯可镛,慈溪县人,国子监学正衔拣选知县,咸丰元年举人。此志光绪十四年修,稿本。全书五十六卷。分

  • 花部农谭

    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甘泉(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壮年曾随著名学者阮元在山东、浙江各处作幕宾。嘉庆六年(1810)举人。后家居不仕,专心著述。他精通经学,兼工天

  • 知足斋丛书

    十三种,三十二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编辑。本书约刻于《汉学堂丛书》之前,时编者任刑部浙江司郎中。十三种书为:清黄奭校《仓颉篇》,汉郑玄撰《周易注》,魏郑小同编《郑志》,晋张磻撰《汉记》,晋薛

  • 唐语林

    八卷。宋王谠撰。生卒年不详。王谠字王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此书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三十五门,

  • 海门厅图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刘文彻等修,周家禄等纂。此志首以地图;为表六:沿革、官师、科举、仕官封赠、旌礼、列女上下;为志七:地、物、赋役、建置、学、祠祀、艺文;为列传三:名宦、耆旧、寓贤;终之以叙传。凡二十卷

  • 四书互解

    一卷。清范士增(详见《周易解四书》)撰。是卷以四书解四书,确有不可易者,如“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解为“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后儒多疑犬马不可以比父母,观此可爽然。其他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