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灯

楚辞灯

四卷。清林云铭(生卒年不详)撰。林云铭,字西仲,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少嗜学,有时探索精思,数日不食,里人呼为“书痴”。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通判。因不达时宜,仕途失意,后被裁官,归故里,尝寓居杭州,并葬于此。失意之余,常读《楚辞》、《庄子》,借以排遣忧愤。并对二书加以评释。林氏一生著述颇多,有《挹奎楼文集》十二卷,《吴山音》八卷,《庄子因》、《楚辞灯》、《损齐焚余》、《韩文起》、《评选古文析义》等。据该书《自序》所言,第一次注稿没于战火;第二次又毁于火灾;康熙三十五年(1696)“闭门追记,并补未注之篇”,次年成《楚辞灯》。何以称此名?他认为“二千年中,读《骚》者悉困于旧诂迷阵,如长夜坐暗室,茫无所睹”(《自序》),故名《楚辞灯》,以示屈子之诗如灯烛照无遗之意。卷首列《自序》、《凡例》、《史记·屈原列传》、《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自序》说明撰写经过及作者本意,《凡例》除说明本书体例,还着重突出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楚辞》摇曳跌宕的艺术成就。《事迹考》起怀王元年(前328)止于印襄于三十六年(前264)。以《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记载的楚国人事为正文,下以双行小字夹注附屈原事迹及作品年代。正文四卷: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歌》剔除《国殇》、《礼魂》,《九章》篇次重订,故仍合《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此书只注屈原作品。其体例为逐句诠释,旁加圈点,分段疏解每篇标题改在文前,每篇篇末有一段“议论”。不少篇目,后附其子林沅“附识”一段,以“愚按”别之;《九歌》、《九章》前,别有“总论”林氏采用品笺结合,评注相兼的方法加以诠释,重于疏通文义而略于训诂。其目的在于“求其人旨吻合,脉胳分明,使读者洞如观火,还他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绪之文”(《自序》)。故此书从文学角度,重视对结构、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的分析。此书特点:一、注重诗篇结构的疏解。作者深识疏解结构的重要,深感历代诸家对此的疏忽,抛弃王、洪、朱字解句疏的作法,独辟蹊径,从篇章整体角度解释屈原作品。在《凡例》中云:“总要理会全局血脉,再寻出眼目来。今人偶得二三句之佳,便鹘突击节,不顾上下文义难通,止谓哀惨之极,不觉重沓失次,茫如坐云雾中,支离凑合,此从来积习,愿与海内巨眼者共破之。”此真可谓高瞻远瞩之论。《离骚》篇构,难以把握,前人均未理出头绪。林氏要“寻出头绪,分出段落”(《离骚》“议论”)将全诗分为十三段,逐段解说,多从篇构线索落笔。如对“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以下四十四句,注云:“以上叙举世无知之后,才有往观四荒之说,及上下求索(上段内容)。皆于世之混浊无异,竟无一知我类我者,则君必不能冀其一悟,俗必不能冀其一改,可知矣。此身所寄,少不得要决之于卜,定之于巫(下两段内容)。虽滔滔汩汩,无数层折弄成这一大段,看来却是下文灵氛、巫咸二段引子”(本段特点与作用),林氏从全诗整体角度,分析各段段旨及与前后段在结构上的必然联系,可谓深得诗人构思之妙。二、注重文义阐发。林氏不但逐段分析段旨,而于篇末“议论”,对全篇诗旨加以阐明。如对《云中君》、《惜诵》诸篇的议论,深识篇旨。三、注重将屈原诗作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加以疏解,突出屈子忠君爱国思想。在《凡例》、《离骚》“议论”中,不但强调屈子“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并驳斥了班固,朱熹等人对屈子的诬枉之词。此书刊行后,盛行一时,乾、嘉年间不少《楚辞》作品,以《楚辞灯》命名。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本书也有浅陋之病,如称《九歌》之《山鬼》、《国殇》、《礼魂》实为一篇,对《九章》的重新排序,亦无道理;将《离骚》“求女”与郑袖联系起来,更错解诗旨。主要版本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挹奎楼刊本,上海、天津、浙江图书馆,厦门大学、华东师大藏。民国六年(1917)北京石印本,题为《楚辞易读》。

猜你喜欢

  • 道德经编注

    二卷。清胡与高(生卒年不详)撰。胡与高,字岱瞻,黟县(今安徽)人。雍正癸卯(1723年)举人,撰有《道德经编注》。合其弟与宗附言又称《道德经编注附解》。《道德经》传至清代,不知几易其容,久失原貌。胡与

  • 南昌府志

    ①七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兰森等修,熊为霖、谢启昆纂。陈兰森,字长筠,广西桂林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员外郎中,曾参订校正《太平寰宇记》,又校订并重刊《大清一统志表》。乾

  • 御定执中成宪

    八卷。清爱新觉罗·胤祯(详见《御纂孝经集注》)敕撰。是书于雍正六年(1728)始撰,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奏进,宣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1738)完成,御制序文颁行。前四卷录尧以来至明孝宗之嘉言

  • 诸史提要

    十五卷。宋钱端礼编撰。端礼字处和,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少以恩荫入仕,官至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等,生平业绩详见《宋史·钱端礼传》。所撰《诸史提要》,乃采摘各史书之精华汇集而成,包括《史记》一卷、《

  • 竹坡诗话

    一卷。宋周紫芝(详见《太仓梯米集》)撰。是书为周紫芝论诗之作。《二老堂诗话》载是书凡百篇,今所存只八十篇。书中论陶潜“刑天舞干戚”诗,句袭曾纮,又论王维诗袭李嘉祐,皆为大谬。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对此已

  • 易经蒙引

    十二卷。明蔡清(1452-1508)撰。清字介夫,晋江(今属福建)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曾师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其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清以善《易》名于时

  • 紫虚脉诀

    见《崔真人脉诀》。

  • 张卿子先生遗集

    四卷。明张遂辰撰。遂辰,字相期,又字卿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明亡后隐居不出,以布衣终其身。该集均为古今体诗,古体、今体相杂,以纪年顺序排列。全集四卷,每集又分上下卷,一卷为白下编,是

  • 崇谟阁汉文旧档

    六册。清佚名撰。崇谟阁藏有汉文旧档六册,包括各项稿簿一册,朝鲜国来书薄三册,奏疏稿一册,内重复一册。各项稿簿,乃搜集抄录自太宗天聪二年(1628)九月起至天聪五年(1631)十二月来往文书。其中未被实

  • 道藏目录详注

    四卷。明白云霁(生卒年不详)撰。白云霁,道士,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今属南京市)人。撰有《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其书成于天启丙寅年(1626)。书中以《道藏》所收之文题,分门编次。其大纲分三洞四辅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