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

一卷。元朱震亨(1281-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氏因母病学医,初拜许文懿为师,继从师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自幼好学,三十岁时攻读《素问》。为当时著名医家,学术影响颇大。其师罗知悌为刘守真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因而,朱氏治医能发挥经旨,参会哲理,融会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不仅以医学著名,而其医德亦被时人尊崇。朱氏著作有《局方发挥》等,并传有《金匮钩元》、《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其流传的《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等书,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朱氏精研医学,取儒家“格物致知”之涵义作为本书的书名。作者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当时人们处于承平时期,多酗酒纵欲,不知节制,乃致于精竭火炽而致病,如遇到医生滥用《和剂局方》一些辛燥刚烈的方药治疗,服之多损,造成流弊,甚至误治致死。于是朱氏撰成此书,谆谆数言,以救时弊。此书成于至元七年(1347)。共收医论四十一篇。包括基础理论、病证辨析、治法和一些方剂的评述等多方面内容。医论有《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病必求其本论》等。列有“饮食箴”、“色欲箴”。谆谆劝人对此不可贪纵沉缅。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理,着重阐发内伤阴虚火热的病机,指出相炎妄动、阴精亏损是导致诸种疾病的关键,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是养生防病及临证辨治的重要环节,拟定滋阴降火、和血疏血、导痰引滞等治疗大法,反对滥用《和剂局方》辛燥之剂。书中所发议论浅近易懂,观点明确,不少论述能列出治疗案例予以验证,足可师法,故此书能较充分地反映他的学术思想,后世称其为“养阴派”,尊列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此论对后世影响颇深,明清以后滋阴学说之倡行及温病学的发展,均与其有关。朱氏所创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朱氏“凡动皆属火”,“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等观点,在明代曾有不同评论。如明张介宾曾针对其说而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二者议论角度、所处时代不同,实为殊途同归。书中记述丹溪得自“西域异人”的“倒仓法”,后世亦议论颇多,认为此法易致吐泻,弊端甚著。纵观此书,侧重理论阐析,有鉴于此,是研究丹溪学说的重要著作。历代刊本颇多。有元刊本、明正德间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日本宽文五年(1665)村上勘兵卫新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至1956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易经辨疑

    ①七卷。清张问达撰。张问达字天民,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前有康熙十八年(1679)广平冀如锡序,称其得力于阳明良知之学,所以其书黜数崇理,而淡理又统归之于心,极力排除卜筮之说,未免过分。张问达自序,首

  • 春秋翼附

    二十卷。明黄正宪(见《易象管窥》)撰。该书以为注《春秋》者,以左氏,公羊、穀梁及胡安国最为著名,但都有不足。于是遍采自唐孔颖达以下至明代学者的观点,进行折衷。其中明人之说多取季本的《春秋私考》和王樵的

  • 分隶偶存

    二卷。清万经撰。万经(约1660-1743),字授一,号九沙,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上卷首作书法,次作分隶书法,次论分隶,次论汉唐分隶同异,最后为汉魏碑考。

  • 医理略述

    一卷。美国嘉约翰(1824-1901)口述,岭南尹端模(生卒年不详)笔译。嘉约翰,又名克尔、约翰·格拉斯哥。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医师。1853年来华,在广州传教行医。1876年回美。1878年又来广州,1

  • 寄楮备谈

    一卷。清奕赓撰。此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记载了清宫廷的一些史事、掌故。书中首先介绍了清宣宗如何俭行重德、清高宗如何仁慈忠孝、清圣祖如何仁爱武勇等内容;其次记载了清宫廷遗闻、典故等内容;第三

  • 兰云菱梦笔记

    一卷。清代况周颐撰。此书是作者在常州、镇江、扬州、南京诸地时的笔记。书中谈论金石,考证古迹,记述人物遗踪,如记载黄仲则、赵怀玉、洪亮吉、赵翼等人的事迹;书中还列举了识辩玉台名翰目录;记载了扬州、常州的

  • 宿州志

    ①二十六卷。崔维岳修,汪文奎等纂。崔维岳,字汝瞻,明万历举人,二十二年(1594)由国子助教来该郡。宿州有志,始自明永乐初年,再修于景泰年间,二修于嘉靖年间,崔维岳来该郡,郡志之不修,又六十余年。于是

  • 岭南二纪

    二卷。清茅兆儒(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茅兆儒,号雪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处及生平皆不详。茅兆儒好游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由钱塘至广州,途中行六十二日,所经历的事物,每一件则加一题以

  • 周易本义辨证补订

    四卷。清纪磊撰。宋代朱熹依吕祖谦的《古易音训》撰《周易本义》。但至明代,治易者却把其割裂附于程颐《易传》之后,使人们很难见其原貌。清代惠栋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吕氏《古易音训》、《朱子语类》、程氏《易

  • 御定孝经衍义

    一百卷。清爱新觉罗·福临(见《御注孝经》)和爱新觉罗·玄烨(见《日讲易经解义》)等御定。是书为顺治十三年(1656)奉敕所修,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告成。圣祖亲为鉴定,并为之作序,然后颁行。是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