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二十卷。唐杜甫(712-770)撰。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生于河南巩县。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年少好学,七岁能诗。开元十八年(730)至天宝四年(745)漫游祖国南北,并结识李白、高适等著名诗人。后困居长安十年,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至德二年(757)投奔唐肃宗,为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至成都定居,于浣花溪畔筑草堂。还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大历三年(768)离开夔州,此后居无定所,以一叶小舟漂泊于潭州、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病逝于江上舟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又有“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嫉恶如仇的战斗激情。他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其诗意境深厚完整、语言锤炼精确,节奏顿挫,音调铿锵嘹亮,诗风沉郁。除乐府歌行、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和拗体诗。杜甫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忧国忧民成为历代诗人咏唱不尽的主题,杜诗艺术形式的规范性,也为后人学习、借鉴的楷模。著有《杜工部集》。据新、旧《唐书》载,杜甫身后有“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但已散佚。后润州刺史樊晃编有《杜工部小集》六卷,唐后亦不传。北宋宝应二年(1039),王洙收集整理杜甫诗作,分体编年,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共录诗一千四百零五首。然此本也未及流行。嘉祐四年(1059),王琪、何琭、丁修等人又对王洙本重新编订,在苏州雕板刊行,是杜甫集的最早刻本。后来杜诗的编年、分体、集注、增校、注释等皆源于此本。现存两种南宋刻本残卷和汲古阁毛晋命刘臣影宋抄本、毛扆命王为玉重抄补本、及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图书馆。该集还被收入《四部备要》。另有《续古逸丛书》本,题为《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猜你喜欢

  • 七峰遗编

    二卷六十回。不题撰人。据序知作者为七峰樵道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事迹不详。书成于清初。章回体小说,叙清初顺治元年四月至九月间,清兵南下攻破常熟福山,严栻等人举兵抗清,南明军队节节败退,以至后来清兵入城之

  • 碑目

    三卷。明孙克宏编撰。孙克宏(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以父荫入仕,官至汉阳知府。擅写花鸟,师法沈周、陆治,笔墨简悚,有生趣。兼工兰竹、

  • 听雨小楼词稿

    二卷。清杨英灿(生卒年不详,约为乾、嘉间人)撰。英灿字梦裳,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其兄杨芳灿、杨揆皆擅风雅,工诗词,名重于当世。英灿少习小令,偶尔得句,颇获二兄赞许。时相从两兄于笔砚之间,达二十余年。

  • 春秋或问

    ① 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吕大圭(生卒不详)撰。吕大圭字圭叔,号朴乡,南安(治今江西大余)人,宋代经学家。淳璠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出知漳州军、节

  • 光泽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盛朝辅原本,李麟瑞、纽承藩续修。何秋渊续纂。纽承藩,曾任光泽县知县。明宣德、正德曾两修县志,书均已不存。清康熙二十二年、四十七年又两度重修,书亦散失。乾隆三十五年又修,书始传。道光二

  • 春秋指掌

    三十卷 前事 一卷 后事 一卷。清储欣、蒋景祁撰。储欣(1631-1706)字月人,江苏宜兴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明年会试下第,遂杜门著述;其为古文宗苏轼,并以制艺名重一时,门生多有达者。

  • 质疑录

    一卷。明张介宾(详见《类经》)撰。此书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为张氏晚年之作,旨在纠正前人之偏执谬误。作者主张偏于温补,故重在正刘完素、张元素、朱震亨诸家偏于寒凉攻伐之失。书中之论凡四十余条,刻析

  • 格物通

    一百卷。又称《圣学格物通》。明湛若水(1466-1560)撰。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 元宵闹传奇

    二卷。明李素甫(约1628年前后在世)撰。素甫字位行,江苏吴江人,生平不详。清无名氏《传奇汇考目》著录李素甫撰。明吕天成《曲品》未载,可能素甫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后人。此剧共二卷,二十七出,系演

  • 养一斋词

    三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稍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曾赴任,不久即卒。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潘德舆的诗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