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辨义

春秋辨义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详见《易学》)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隐公六年“郑人来谕平”,卓氏认为当依《左传》训更成,《公羊》以为堕成,《穀梁》以为不果成者,文义皆误。又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公羊》以为此执而言伐为“大之”,因为孔子“不与夷狄之执中国”。卓氏则认为“伐”字即可用于国,亦可用于人,无《公羊》所谓“大之”之大义。如此之类,皆有见地。至于桓公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卓氏以为本为甲戌年正月己丑,史官偶倒其文;僖公十六年书宋五石六鹢是因为宋为三恪,如此之类,皆为臆说。卷首八卷为全书之宗旨。其中第一二卷为《经义》,相当于诸书之《纲领》,其后附卓氏自论,认为:《春秋》一书“乃夫子当日樵揆天理、本人事,随文生义以著其志焉。方其未著,则君父而冒首恶,人子而陷篡弑,有国者而前不见谗,后不见贼,及经笔削,而或以一字,或以微言,点缀拨动,俾躬弑逆者、谋弑逆将弑者,渐弑逆者与非弑逆而实弑逆而不知其为弑逆者,莫不抉其隐衷蓄志。”又谓《春秋》“喜辞剧,怒辞遽,与辞详,弑辞亦详,夺辞略,常辞亦略,贵辞重,贱辞轻,正辞确,愸辞留,从辞同,取辞变。此十二辞,皆一时之所进发而杂物之所结撰也。”卷三为《传义》,亦举杜氏以下诸儒论三传得失精要之语而录之。其后为卓氏概论,述三传源流而评其得失,兼评诸家之《春秋》学,卓氏尤其推重陈傅良。其评三传,认为“《左氏》传自鲁史,今日得有所见。以据事迹窥圣心者,舍此无由”。但《左氏》又“文词富艳,不识道理”,“好信小说奇闻,暗于大体”。而《公羊》、《穀梁》”文体清劲,的是先秦人作”,是“经旨”,虽其“中间论事或违”,“多杂驳不雅训”,但“说理颇尽,有儒者家法”。基本上是前人的一般看法。卷四、五、六、七为《书义》、卷八为《不书义》皆为阐发所谓《春秋》书法。卷八后尚有《时义》、《地义》两篇。清初学者较重此书,如俞汝言《春秋平义》引录此书颇多。现存明崇祯卓氏自刻本。

猜你喜欢

  • 太古遗音

    无卷数。明杨抡(生平见《伯牙心法》)撰。此书卷首有四言赞一篇。其中有上古琴样一篇,从伏羲、神农直至明代刘伯温共三十四人,每人所用琴皆绘有图,实无根据。又绘钟子期之像,而以自己之象绘于钟子期像之旁,尤为

  • 渚山堂诗话

    三卷。明陈霆(约515年前后在世)撰。陈霆字声伯,浙江德清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刑科给事中。著有《唐余纪传》等,是书杂论唐宋以来诗句工拙,以论明诗为多。如论古人做诗,用事当如水中著盐,寓意

  • 王制考

    四卷。明李黼(生卒年不详)撰。李黼无锡人。本书采古代经史中有关制度的部分,以《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国语》中凡属先王之法类编于前。以《史记》,《汉书》以下凡属后世之法类编于后。统为七

  • 靖江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叶滋森修,褚翔书纂。叶滋森,福建闽县人。廪贡生,光绪元年(1875)复知靖江县事。叶氏在任期间,邀邑人褚翔等诸儒纂修邑志,越十月而书成。考邑志正德年间知县事殷云霄始为志,嘉靖四十四年

  • 太和县志

    ①七卷。明刘修,陈琯纂。刘,字逊山,直隶清苑人,举人,明隆庆六年(1572)来知太和县事。陈琯,太和县训导。刘来任知县,以太和旧未有志,惧文献久而无征,于是创议纂辑,延陈琯主其事,始事于万历二年春,阅

  • 月令广义

    二十五卷。冯应京撰,戴任续。冯应京(?-1606年),字可大,盱眙(今属江苏省)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湖广佥事,绳贪墨、摧豪奸,屡犯税监陈奉,被诬劾下狱,“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

  • 阴符经疏

    见袁淑真《阴符经集解》。

  • 十六国年表

    二十二卷。清孔尚质撰。孔尚质,字元长,清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此编虽然是以年表为名,然而实非司马迁旁行斜上之体。其体例多不允协。例如每年但大书甲子,且以晋宋年号与潜号分注,则统绪全然背离。其书未附《

  • 卧雪堂经说

    一卷。清末至民国袁嘉谷(1874-1937)撰。嘉谷字树圃,号屏山、屏山居士,云南石屏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民国以后,官至云南盐运使,后任云南东陆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

  • 虞乡县新志

    十卷。徐贯之、周振声修,李无逸等纂。徐贯之字慕曾,河南沁阳县人。山西陆军营务处衔署理虞乡县知事。周振声字裕如,河北宛平县(属北京丰台区)人,民国七年(1918)任虞乡县知县。李无逸字念闻,邑人。民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