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传集解
三十卷。杜预(222-284)撰。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西晋著名经学家和重要将领,宣帝司马懿之婿。杜预博学多通,泰始中为河南尹,秦州刺史。迁度支尚书,“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晋书·杜预传》)后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功,封为阳县侯。杜预虽“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用兵制胜,则为诸将所不及,因此,“每任大事,辄居将帅之列”。又善修水利,率众开凿河道,建造津梁,发展漕运,引滍、淯诸水灌溉农田万余顷,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南土之民歌曰:“后世无由叛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号之“杜父”。杜预好学深思,熟稔经籍,尤喜《左传》一书,自称“有《左传》癖”。其平生著述,除此书外,据杜预自称,还有《春秋释例》等,备成一家之学。又纂辑《女记》,另有《文集》十八卷,已佚。《春秋经传集解》又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左氏春秋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两汉今文经学家推崇《春秋》,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一书隐寓有种种精微奥妙的大义,可以为万世之法。而杜预则认为“《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其余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脩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虽然仍未摆脱孟子、司马迁以《春秋》为政治教科书之旧说,但认为除了孔子由于“劝戒”而改正的部分外,《春秋》皆是鲁史旧文。其说显然比西汉今文经学家高出一筹。《左传》是否传《春秋》,是汉代今古文经学聚讼纷争的焦点之一。杜预支持刘歆等人的看法,认为《左传》传经。他说:“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从《左传》解经之体例说明《左传》解经有异于《公羊》、《穀梁》那种逐字逐句的解释。为了证明《左传》解经,他还割裂《春秋》经文,分别加于《左传》各年之前,从而使原本独立的两书合而为一。杜预认为,《春秋》经传有“三体”、“五例”。所谓“三体”,其《自序》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示,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后人归纳为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旧例。“五例”即“微而为,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此本成公十四年《左传》称美《春秋》之文,但杜氏却认为:“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杜氏认为,孔子据周公之垂法,鲁史之旧章以修成《春秋》,而左氏则据《三体》、《五例》以解《春秋》。因此,《春秋》褒贬之义,当以《左传》为断。魏晋以后,研究《左传》的学者因门户或学术观点不同,对杜氏《集解》褒贬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承认杜注于《左传》有功,甚至有杜氏为“《左传》功臣”之誉。唐代修“五经正义”,于《左传》用杜注,以后遂成为科举考试之标准注释。明末坊间以此书与林克叟注合刻,是民间之通俗读物亦采杜注。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添光鸿著《左氏会笺》,也用杜注。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作《春秋左传读》及《叙录》,也服膺杜注。对杜注之驳正补遗,历代皆有之,而以清代最有成就。清大学者顾炎武撰《左传杜解补正》三卷,朱鹤龄撰《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皆为补正杜注之阙讹而作。其后惠栋撰《左传补注》六卷,援引旧训以补杜注之遗。对杜注攻击最力的,则是清儒刘文淇。刘氏认为,《左氏》之义,为杜注剥蚀已久,杜注之稍可观者,皆系袭取旧说。刘氏祖孙三代合力纂集《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广泛搜集贾逵、服虔、郑玄三人之旧注,博采经疏、史注及晚近各家之说,以抵排杜注。杜氏于《左传》之功不可磨灭,刘氏之抵排杜注,未免有偏颇。现存宋刊巾箱本,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刊递修本,明相台本。《四部丛刊》初编据玉回蒋氏所藏宋刊巾箱本影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据明桐台本影印发行,共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据《四部丛刊》影印之宋刊巾箱本重新标点排印,共五册,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标点本修订重印,恢复《春秋经传集解》之名,精装二册,平装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