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

一千卷。宋李昉(925-996)、扈蒙、徐铉、宋白等编。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上三书与《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类书”,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颇有贡献。此书系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之后又命苏易简、王祐等参修,至雍熙四年(987)书成。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周必大《平园集》有此书跋,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今闽、蜀已刊。惟《文苑英华》士大夫间绝无而仅有。盖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诸名士文籍,世尤罕见。故修书官于柳宗元、白居易、权得舆、李商隐、顾云、罗隐或全卷收入。当真宗时,姚铉铨择十一,号《唐文粹》。由简故精,所以盛行。清时唐文摹印漫多,不假英华而传,其不行于世则宜。盖六朝及唐代文集,南宋初存者尚多,故周必大之言如是。迄清四五百年,唐代诗集,已渐减于旧。文集则《宋志》所著录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隐《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至清所存,乃全自此书录出。又如《张说集》,虽有传本,而以此书所载互校,尚遗漏杂文六十一篇。则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与南宋之初,其事迥异。书在当时,已多讹脱。故方崧卿作《韩集举正》,朱子作《韩文考异》,均无一字之引证。彭叔夏尝作《辨证》十卷,以纠其舛漏重复。然如刘孝威《绍古词》,一收于二百三卷,一收于二百五卷,而字句大同小异者,彭叔夏尚未及尽究。此本为明万历所刊,校正颇详,在活字版《太平御览》之上。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故参核诸书,各为厘正。其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仍其旧。本书保存了大量诗文,为以后《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等重要总集所取材。有明万历刻本。南宋彭叔夏考订书中的舛误重复,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广东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附清劳格所撰《辨证拾遗》。1966年,中华书局刊用商务影缩旧版,附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作者姓名索引》。

猜你喜欢

  • 宏碧缘

    见《绿牡丹》。

  • 小谟觞馆集

    十九卷。清彭兆荪(1769-1821)撰。彭兆荪,字湘涵,号甘亭,晚号忏摩居士。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贡生。十五岁应顺天乡试,颇有文名。但屡试不第。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未及而卒。兆荪少时随

  • 尔雅校勘记

    六卷。附《释文校勘记》于后,清阮元撰。阮元(1764-1849)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县人。清学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

  • 香叶草堂诗存

    一卷。清罗聘(1733-1799)撰。罗聘,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安徽歙县入。长期寓居江都(今江苏扬州),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自题其居室为“宋草诗林”。罗聘为金农弟子,工诗、画,好

  • 急就章考异

    ①一卷。清孙星衍(1753-1818)撰。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武进)人,经学家,其生平著述,详见《周易集解》。是书以法帖中绍圣三年勒石本为底本,把颜师古注本、黄庭坚校本、李焘刊本、朱熹刊本、王应麟

  • 杜诗阐

    三十三卷。清卢元昌撰。卢生卒年及事迹详见《左传分国纂略》。是书成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有自序,称杜诗有因注而显者,有因注反晦者。一晦于训诂之太杂。一晦于讲解之太凿。一晦于援引之太繁。反是者,又

  • 偃曝谈余

    一名《偃曝余谈》,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记》条)撰。书首陈继儒自跋云:“余入冬喜负暄读书,已渐相昵。往往狎夏日鼾睡以为快。庶几有鲁恭士阳之意与。客笑不能从。云:‘王僧达云:寒荣共偃曝。孟浩然云

  • 至德志

    十卷。附录一卷。清吴鼎科撰。此书记周太王长子泰伯宗裔世系及历代崇褒等事。《论语》称泰伯“可谓至德”,故名。书首录清圣祖、高宗御书匾额及高宗御祭文,次汉桓帝敕赐吴泰伯世系图赞及彭启丰序,以下依次为历代褒

  • 伤寒补亡论

    二十卷。宋郭雍(1095?-1187)撰。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作者早年业儒学,后潜心医学,另著有《郭氏传家易说》。此书为作者研究伤寒学成果,

  • 周易卦象集证

    一卷。清方申撰。在两汉以前,注易之著作无不引《说卦传》以证经文。但至王弼首倡“得意忘象”之说,后如韩康伯辈纷纷仿效,至使唐以后引用《说卦传》解释易经者罕有其人。方申著此书,本着避虚就实的原则,博考古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