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书
一卷。明林塾(生卒不详)撰。林塾,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宏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他考订明惠帝建文年间诸臣前史无记载者54人,编为《拾遗书》,但所载与其前诸书略同,行文简略,且齐泰以下30人事迹都无,未能考订补充。
一卷。明林塾(生卒不详)撰。林塾,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宏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他考订明惠帝建文年间诸臣前史无记载者54人,编为《拾遗书》,但所载与其前诸书略同,行文简略,且齐泰以下30人事迹都无,未能考订补充。
二十四卷。明刘绩(生卒年不详)。刘绩,字用熙,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人,著有《三礼图》。由于《管子》一书多用古字,且有错字、别字,原注也有许多漏洞,因此刘绩作了适当的改正、补注。虽然刘绩所做的工作成
六卷。清张烈(1622-1685)撰。张烈字武承,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内阁中书。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改为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历任左春坊左赞善。有《史
五卷。清端木国瑚撰。此书共有一百多幅图,图后附有解释文字,皆奇形异状,眩人耳目。究其同类之图变化不大,如开卷易有太极十图,皆为圆图,所不同者只在圆图中间的线条曲与直、横与竖微有不同而已。其它与此相似,
八卷。清戋千仞(生卒年不详)撰。千仞字涵斋,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古人曰,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以音乐分诗为三类,赋比兴为诗经写作手法。朱熹曰:“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
十二卷。清程德洽(1712-1750)撰。德洽字学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此书署名虽与王夫之《说文广义》同,但其体例则有所不同。卷第因宋李焘《说文五音韵谱》,以始东终甲为次,非许书始一终亥之旧,与王
一卷,补例一卷。清张度(生卒年不详)撰。张度字叔宪,又字吉人,号辟非,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张氏以不知六书不得谓之识字,不知《说文》之例不能明《说文》之谊,作《六书索隐》以求识字,作《说文补例》以求读
三卷。孙雄撰。孙雄有《读经救国论》六卷,详见《读经救国论》条。《师郑堂经说》篇首录俞樾手札,次为自叙。孙雄少时即治经学,持书诵习于清代经学家俞曲园(樾)、黄元同(以周)的门下。此书编辑的都是年轻时所作
十二卷。清倪文蔚撰。倪文蔚(?-1890)字豹臣。安徽望江人。咸丰进士,以主事签分刑部。咸丰十一年(1861)从河南巡抚严树森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同治十一年(1872)授湖北荆州府知府,兴筑长达二百里的
七卷。明祝允明(详见《浮物》条)撰。此书是作者论古之言论。举例有五种,一为举,是是也;一为刺,非非也;一为说,原是非之故也;一为演,布反复之情也;一为系,述古作以证斯文也。卷一至卷三皆评论人物;卷四评
初编 不分卷。二编 不分卷。清杨守敬辑。杨氏曾经出使日本国,广览日本所藏中国古籍,并于日人森立之处观看过名为《留真谱》的书,书中影抄有必要进行鉴定的古书首尾序跋、刊记、官衔等项。杨氏遂仿之补以所见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