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所订毛诗故训传

所订毛诗故训传

三十卷。段玉裁(1735-1815)撰。段玉载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居老人。江苏金坛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考据学家。玉裁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年十三岁,补诸生,学使尹会一授以小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至京师,好戴震之学,遂师事之。以教习得贵州至屏县知县,后调任四川巫山县知县,以父老引疾归。卜居苏州之枫桥,杜门键户,专心著述三十余年。在京师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后又结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极大。玉裁博览群书,于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著术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以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他的《六书音均考》,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戴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康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而《说文解字注》则积三十余年功力写成,体大精深,为前所未有。此外,主要著述还有《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文订》及《经韵楼集》等。玉裁是书合传为一篇,置于经后,以复古经传别行之旧,最为可取,其它实多未安。然颇为世推重,学海堂本钱塘严杰跋云:“后之人有专为《毛传》作疏者,宜以此为定本。”其后陈奂作《诗毛氏传疏》,果多从之,殆不免私其乡人。如《葛覃》“归宁父母”,《传》云“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段引或云:“此九字恐后人所增。”然《泉水》序言“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则此传正与序合。自惠周惕《诗说》,谓诸侯夫人无归宁之礼,诸儒咸信其说。段既疑此九字为后人所增,陈更附和之,复以为笺语窜入传文,纷纭之论,大都逞意。又段以《说文》引《诗》,“以晏父母”即“归宁父母”之异文,亦属悬揣。至于谓“归宁父母”,为嫁而事舅姑,《诗》多言后妃在父母家之德,而及于归善事舅姑,化天下以妇道,故曰后妃之本也。则又以序归安父母,属诸舅姑,益支离无据,山阳丁晏著《毛郑诗释》,末附书《段氏校定毛诗故训传》后一篇,于段氏疏舛处多所纠正,读是编者不可不一检观丁氏之书也。是编有嘉庆丙子(1816)七叶衍禅堂刊本,经韵楼本。

猜你喜欢

  • 凤池园集

    十六卷。清顾汧(1646-1712)撰。顾汧字伊在,号芝岩,北京大兴人。幼勤学能文,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礼部右侍郎、河南巡抚等职。后因事落职,又起用为礼部侍郎,再降为大理

  • 内外伤辨惑论

    三卷。金李杲(1180——1251)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

  • 淮南九师道训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又称《易传淮南九师道训》、《九师道训》、《淮南九师言》。西汉易学著作。据高诱《淮南鸿烈解序》说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技、伍被、晋昌及大山、小山之徒曾与淮南王安讲论道

  • 卫辉府志

    五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德昌修,徐郎斋纂。德昌,满洲正白旗人,由内阁中书乾隆四十八年(1783)来任知府。徐郎斋,举人,其余情况不详。《卫辉府志》自从康熙三十四年续修后,百余年未续修。疆域扩大,统

  • 宋仁圃行述

    清宋鉴、宋铨合撰。二宋清中叶人。宋鉴曾任山东同知,宋铨为嘉庆举人,官任户部员外郎。此书所记为其父宋如林事迹。如林字华春,号仁圃,汉军镶红旗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历任山西平鲁、襄垣、浙江嘉

  • 函楼诗钞

    八卷。附《函楼因遇诗》一卷。清易佩绅(1826-1906)撰。易佩绅,字笏山,又字子笏,湖南龙阳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从军川陕间,积功授知府,官至江宁藩司,尝从郭嵩寿、王闿运游诗学随园,著有《

  • 洛阳县志

    六十卷,清魏襄修,陆继辂纂。魏襄,大兴籍,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进士,曾任永宁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任洛阳县任知县。陆继辂(约1775-1845),字祁生,阳湖(今武进县)人,嘉庆五年(18

  • 古文辑选

    六卷。明冯从吾(约1603年前后在世)编。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元儒考略》。是编所录古文,自春秋、秦、汉以迄宋、元,仅百余篇,自谓皆至精者。然其主旨以近讲学者为主,并不单以文章

  • 汉武梁祠画像考

    六卷。附图一卷。清瞿中溶撰。瞿中溶,详见《集古虎符鱼符考》条。汉武梁祠画像,自宋洪适、史绳祖二家著录以后,元、明两代金石著作很少涉及。到清乾隆中叶,黄易始搜访而出,较之洪适所见虽又残缺,但他又另得一石

  • 云中郡志

    十四卷。清胡文烨等纂修。胡文烨,字德辉,山西永济县人,出身贡生,顺治七年(1650)从昌平知州升大同知府,九年(1652)又升为平阳巡道。按《云中郡志》云中郡为大同府之古名,来源始于秦,其地处边陲,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