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注解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宋代张伯端所撰《悟真篇》传世后,曾有诸家为之作注,各家所见不同,一般认为翁保光注本较近于经旨。元代以后,由于多有窜乱而失原貌。张位撰此书,就是想明其经旨,为学者释迷正误。据张位自序,称《悟真篇》自叶文叔著外传,紊乱真经,使学者愈增迷误。所以分此书为三,而又撰《直指详说论》、《三乘秘要论》等诸论附于卷末。后世学者对此不甚为重,所以传本较少。清《四库提要》据江苏周厚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宋代张伯端所撰《悟真篇》传世后,曾有诸家为之作注,各家所见不同,一般认为翁保光注本较近于经旨。元代以后,由于多有窜乱而失原貌。张位撰此书,就是想明其经旨,为学者释迷正误。据张位自序,称《悟真篇》自叶文叔著外传,紊乱真经,使学者愈增迷误。所以分此书为三,而又撰《直指详说论》、《三乘秘要论》等诸论附于卷末。后世学者对此不甚为重,所以传本较少。清《四库提要》据江苏周厚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一卷。《曲》一卷。清赵庆熹(1792——1847)撰。赵庆熹,字秋舲,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道光进士,二十年后,始选授县令,因病未赴任,改调婺州教授,晚年礼佛。《香销酒醒词》乃赵庆熹之少时作品,
见《席上腐谈》。
一称《毛雅》,十九篇。清陈奂撰。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又号师竹,晚年号南园老人,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段玉裁,专治《毛诗》、《说文》。咸丰初举孝廉方正。尚著《毛诗传疏》三十
一卷。清曹肃孙(1795-?)撰。肃孙字伯绳,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幼承家学,工文章,而穷于遇,应乡试十几次均名落孙山,晚年司铎于乡里。除此书外,还著有《迟悔斋文钞》、《迟悔斋杂著》等。本书为肃孙说
五卷 明杨一奇撰,陈简增补。据《交成县志》,杨一奇为崇儒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4)进士,官河南嵩县知县,升陕西鄜州知州。著有《读诗纪见》、《自笑缘》等。陈简事迹未详。所知者是陈简增补的部分
一卷。隋刘炫(约546-约613)撰。清马国翰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隋代经学家。与刘焯同以经学名世,时称“二刘”。著有《尚书述义》、《毛诗述义》、《孝经述义》、《春秋左氏传述义
七章。陶燠民著。是书介绍了福州话的声、韵、调系统和仿照国语罗马字制定的“闽话罗马字方案”。叙述了声母类化律(即辅音在双音词非首音节连读时的同化音变规律)、连续变调规律,并用表格形式将福州音与古音、国音
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刘郁山西浑源人,仕履不详。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命旭烈征西域,六年拓境万里。宪宗九年(1259年)常德驰驿西觐,命刘郁撰成《西使记》书后有“浑源刘郁记”字样。王氏此校自明刻《
① 三十卷。程端学(1280-1336)撰。程端学字时叔,号积斋,庆元(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经学家。元英宗至治进士,官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刚严方正,学者惮之,迁太常博士,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以通《春秋
七卷。明陈柏(约1565前后在世)撰。生平详见《苏山集》(辞目)。是集为福建莆田黄谦选定。凡七卷。诗四卷、文三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卷,恐传写之误。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