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御注道德真经

御注道德真经

①四卷。唐李隆基(685-762)撰。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崇尚道教,撰有《御注道德真经》四卷、《道德真经疏》十卷。《御注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真经注》。唐以前研究《道德经》并为其作注者,有汉严尊、河上公,魏王弼等多家。李隆基认为以前各家注本都不精当,他担心玄元妙旨将坠,恐怕无为之理将失,所以作此书。全书分《道经》上下、《德经》上下各为二卷,共四卷。总分为八十一章,每章以开头三五字为章名,都依古本。李隆基自序称“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于其经内,阐述修身之本,于其言外,宣讲理国之方,择取古注之善解,大致平和顺畅。但也有不当之处。如于第二十章,“我独于人而贵食母”句,古本及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二种本都与此相同,而李隆基作“而贵求食于母”,妄加“求”、“于”二字。许多学者都批驳其谬。此书约成于唐开元二十年与二十一年间(732——733)。书成后,令学者习之。并于开元二十三年,采用道门威仪司马秀之言,令天下应修宫斋诸州,都于一大观立石台,刊勒此注。成都、阌乡、荆州、怀州、遂州、易州、邢州、苏州等处都有。今所传只有易州本和邢州本。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曾有二、四卷本的不同。《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书及易州碑都作二卷。《道藏》本作四卷。后世帝王和学者对此书较为看重。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等,都仿此而作注。对于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多有可以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②二卷。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撰。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于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国号为明,年号洪武。撰有《御注道德真经》二卷,全称《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自唐李隆基作《御注道德真经》后,宋徽宗步其后也作有《御解道德真经》,各有所见,而又有相通之处。朱元璋作此书与前二者有别。前二书都广证博引,而朱元璋只采一家之说。此书约成于洪武七年(1374)。据朱元璋自序所述:朱元璋自即位以来,想知道前代哲王治国之道,求助先贤,试览群书;见有《道德经》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又见《道德经》众家注论,各以己见均不相同;思量甚久,方有所得,所以尝试作此书。其书计六十七章,以修齐治平为目的。注释经文,不用古注,只采元代吴草庐之说,所以注释往往不合《道德经》之旨。如其注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四句,谓“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于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等等。语句费解,文理不通;费心思虑,实违原经之本义。然而,朱元璋又说:“朕虽菲材,惟知其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实非金丹之术也”。以说明《道德经》外虚而内实,实乃一本旷世之作,所论精辟。其对《老子》一书之评价等,实有独到见解。观朱元璋所为,其于道德,只能言而不能行。从行文中可看出此书由朱元璋本人所著,未经臣下代笔。其所注之文,语言欠通,令人读来费解。且只采一家之说,未免过于单一。而同唐玄宗、宋徽宗御注《道德经》相差甚远。但因朱元璋为明代帝王,所以后世学者对此书也不轻视。《明史·艺文志》、《万卷堂书目》、《佳趣堂书目》等都著录此书,说明对后世研究《老子》仍有可参考之处而不可尽废。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猜你喜欢

  • 周易集传

    八卷。元龙仁夫撰。龙仁夫字观复,号麟洲,生平未详。董真卿曰:“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湖广儒学提举”。《吉安府志》曰永新(今江西永新)人。《元史·儒学传》附载于刘诜传中,称荐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不就。此

  • 高言集

    四卷。清田茂遇(约1661年前后在世)、董俞(约1661年前后在世)同撰。田茂遇,字楫公,号佛渊、乐饥处士,江苏青浦(今上海)人。少负文名,顺治十四年(1648)中举人,授直隶新城知县,未赴任。康熙十

  • 九宫山志

    十卷。清傅燮鼎撰。傅燮鼎,字铁椽,湖北崇阳人。九宫山跨吴楚境。其阳为江西武宁。阴为湖北通山。山上坦而凹,四峰五岭,周围环绕。明隆庆戊辰,崇阳王角峰撰《九宫山志》。明季版毁于兵乱。清顺治丙申至乾隆丁亥,

  • 齐孙子

    见《孙膑兵法》。

  • 鳌峰集

    二十八卷。明徐(1570-1642)撰。徐,字惟起,一字兴公,号鳌峰居士,闽县(今福建闽候)人,生平事迹不详。该集于明代天启年间刻印,序后附寿序三篇,全集均为诗,分体编辑,比黄氏《千顷堂书目》“明史艺

  • 渠县志

    五十二卷,清王来遴修,谭承恩等纂。王来遴字兰三,黄陂人,曾任渠县知县。谭承恩,邑人,贡生。渠县志,创修于乾隆五年(1740),编目三十八。兹编则为续乾隆志而作。《渠县志》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共

  • 郑君纪年

    一卷。清陈鳣(1753-1817)撰。陈鳣字仲鱼,号简庄,浙江海宁人。嘉庆举人。通文字训诂之学,长于校勘、辑佚,著有《论语古训》、《石经说》、《恒言广证》等。此书据郑玄本传,参以群书,排次事实,系以年

  • 无圈点档案

    不分卷。是书不著撰人名氏,亦无成书年代。原无汉名,现据《清朝通志》“六书略·案语注”得此书名。原书共三十七册,又有膳录精装本两部:一百零四函,七百二十册。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等奉敕编辑无圈点档案,皆

  • 望社姓氏考

    一卷。清李元庚(生卒年未详)撰。元庚字辛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朝末年,东林党人除在江南立复社外,在江北的淮安还有规模较小的望社。咸丰年间,元庚检阅范眉生《诗苑天声集》,书中列望社姓氏三十八人,其

  • 形学备旨

    十卷。美国罗密士(详见《八线备旨》)撰,美国狄考文(1836-1908)、中国邹立文(生卒年不详)、刘永锡(生卒年不详)同译。狄考文,美国传教士,1836年来华,1864年在登州(今山东蓬莱县)设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