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川书跋

广川书跋

十卷。宋董逌(生卒年不详)撰。董逌,字彦远,东平(今属山东)人。政和中官徽猷阁待制。还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画跋》等。据王明清《玉照新志》载之靖康末尚官司业;曾敏行《独醒杂志》称建炎时巳酉年,董逌随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又据丁特起《孤臣泣血录》载,董氏曾受当时奸臣张邦昌之伪命,替奸臣抚慰太学诸生,可见其人政治品格不足称道。然而,董氏在赏鉴书画方面,则高人一筹,颇有见地。董氏于其书原序中称其家“自上世以来广蓄异书,多有前人真迹”;其父刻苦务学、博极群书、讨究详阅、必究本原三代而上;凡有所闻钟磬鼎彝或前代刻石或书画题跋,必想方设法“宛转求访得之”,而后析别其真赝,订证其源流,“探古人用意之精巧伪不能惑,察良工之所能临摹不能乱”。家学渊深,董氏陶然天成。但南渡后,先世所藏多有亡失,只就随身携带所存兵火之余者,集撰是书十卷。《广川书跋》编录皆古器款识及汉唐以来碑帖,末尾亦附宋人数帖。卷一、卷二共收四十条盖战国之前虞、夏、商、周之钟、尊、铭文等;卷三盖战国时期之鼎铭、钟铭、戟铭等二十三条;卷四则收秦时铭文、篆书等十条;卷五收两汉之碑铭、石经等二十七条;卷六收魏晋六朝及隋之碑、表、铭、帖,包括《兰亭序》、王逸少《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名帖计三十八条;卷七、卷八、卷九收录唐朝之法迹名帖共计七十三条;卷十收五代至宋书帖共十三条。卷下收注条目,条目下列传,详记其来源出处,流传轨迹,考证真伪,无不精审其据,确凿为文。如董氏考证孙叔敖碑不可信,条目下旁征博引,指出“西汉诸儒犹不能定其时代及名字,而后代妄为记录”,是不正确的。是书引征繁复详尽,旁征之书亦多引述,虽不乏舛误,但犹不损其鉴别之精。该书是我国艺术史上一部重要的书学赏鉴著作。有《津逮秘书》本、《书苑》本、《八千卷楼》有钞本、《槐庐丛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适园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戴氏注论语

    二十卷。释文二卷 清戴望(1837-1873)撰。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经学家,著有《颜氏学记》、《管子校正》、《续明史》、《古文尚书说》等。望曾师从陈奂,专注于考据训诂,后才留意古人的微言大义。他与

  • 月令通考

    十六卷。卢翰撰。卢翰字子羽,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官衮州府推官,著有《易经中说》四十四卷、《签易》(又名《中庵签易》)一卷。该书有自序,称其因见家塾有《事亲》一书,因广而

  • 礼经质疑

    一卷。清杭世骏(详见《续礼记集说》条)撰。杭氏《续礼记集说·自序》馆中同事,“与修《三礼》,日与同馆往复商榷,录为《质疑》一编,附于各条之末”。据此书原本附于《集说》之中,各条的末尾。后单独编刻合聚为

  • 垂世芳型

    十三卷,清金维宁撰。金维宁字德藩,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年间举人,著有《秋谷杂编》。《垂世芳型》最初名《连珠汇校》。系作者从历代事迹中选取若干,每人立一传加以论断评说,相当于通史的形式。郑重欲为之

  • 墙东类稿

    二十卷。元陆文圭(1252-1336)撰。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幼而颖悟,博通经史及天文、地理、律象、医药、算术之学。隐居城东讲学,时称墙东先生。朝廷屡聘不就。文章融会经史,纵横变化。东南

  • 都梁草

    二卷。《唱和集》一卷。清于养源(1831-1859)撰。养源,字山堂,江都(今江苏江都)瓜州人,祖籍江苏仪征县。于养源幼聪颖、工诗文,屡应童子试不中,后随父幕游于滁、泗,侨居盱山,志图进取。咸丰年间,

  •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见《素问注证发微》。

  • 南都应试记

    一卷。明吴应箕(1594-1645)撰。吴应箕,字风元,更字次尾,安徽贵池县人,明末学者。崇祯十五年(1642年)副榜举人,早年入复社,后为复社重要骨干和领袖。能古文诗词,有匡济之才,负一时盛名,公卿

  • 淮鹾备要

    十卷。清李澄撰。李澄,字练江,江苏江都县人。贡生,此书卷一为盐之始,卷二始之弊,卷三盐之行,卷四行之地,卷五盐之害,卷六害之法,卷七盐之利,卷八利之人,卷九盐之说,卷十说之效。是书前有张青选序,说到“

  • 李氏居室记

    五卷。明李濂(1488-1566)撰。李濂,字川父,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正德进士,历官山西佥事。嘉靖间免归。李濂少负俊才,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初受业于李梦阳,后不屑附和。里居四十余年。以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