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幸存录

幸存录

六卷。明夏允彝(?-1645)撰。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末江南名士,畿社领袖。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长乐县知县,有廉能,极得人望。与张溥等人的复社通声气,为同志,主持清议,纠弹时政。福王时,擢吏部考功司主事,以守制不赴。顺治二年(1645年)夏允彝与陈子龙等组织义师抗清。清兵南下,松江失陷,夏充彝闻社中诸同志等捐躯,乃作绝命词,投水殉难。《幸存录》记述明末重要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事迹。原书首记盛衰大势,次辽事、门户、流寇,皆有大略,有杂志,而东夷大略为绝笔,述至崇祯帝亡,遂不复记,全书应为八卷。今传本无辽事大略,流寇无杂志,则已亡二篇。作六卷者,已残缺二篇,其余或分卷不同,或删削有异,唯六卷本较为完善,前有自序。夏允彝撰《幸存录》在乙酉年间(1645年),于明朝“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食之源流”,“质言之,平言之”。虽为就其所忆而撰,所述难免有失之略者,但能议论持平,并无党争门户之见,其免失之诬者。明季亡国,党争内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东林党人与非东林党人(复社亦多属东林党)不顾敌国外患,既无高瞻远瞩之识,又无和衷共济之意,至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朱希祖甚至认为,列于党争者皆有罪。当时畿社与复社政见不同,虽尝合于复社,但始终保持其独立精神。夏允彝为畿社领袖,颇知党争之害,于此深为痛恨,其意见皆见于《幸存录》中。如谓“东林杂而偏,不尽公忠”,又谓“东林诸贤过激,遂致天下左衽”,于齐、楚、浙三党皆有恕词,有贬词;于马士英亦有恕词,有贬词。又谓“徐石麟、刘忠、侯峒曾、徐汧、黄淳耀殉难于家,不可以其东林也而私诋之”,又如“钱谦益、李建泰,自不得以其东林也而恕之”。在明末党争激烈,门户之见盛行的潮流中,夏允彝是比较实事求是,较为客观地看问题,且能以大局为重,较有政治远见的人。《幸存录》所述人物事件,不为偏欹之见,较为公正,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其政治见解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因《幸存录》一书对浙党、齐党有恕词,又于马士英稍宽之,故见忌东林,为其所不容。黄宗羲曾指《幸存录》为《不幸存录》,作《存汰录》以辨证之,校正之,因其门户之见太重,故未可信。《幸存录》诸本为后人删改者不少,至使作者之本旨湮没。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跋云,曾见李清所批抄白本,与所得之本互校,见后人因李批而纂改者颇多,李批亦言曾删其伪谬,则此书世间所流传,大半非原录。全祖望谓此录有二本,其一稍详,疑为足本,另一本或经钱谦益之客为洗雪而削润。海盐朱希祖先生藏有足本,并为之跋,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中亦为之跋。《幸存录》较常见的版本有:海盐朱氏藏抄本,上海涵芬楼藏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明末十家集》本,《明季稗史汇编》本(仅三卷)。

猜你喜欢

  • 七十二峰足征集

    一百一卷。清吴定璋(生卒年不详)编。吴定璋字友篁,吴县(今属江苏)人。此集为地方诗文总集。定璋遍搜历代生于太湖七十二峰间文人之作,得诗八十三卷,词二卷,赋三卷,文十三卷,共一百零一卷。所选之诗不叙时代

  • 阳信县志

    ①十卷。清周虔森修,张璥纂。周虔森字天予,武进人,岁贡出身,康熙二十年(1681)任阳信县知县。张璥字霞城,邑人,拔贡出身,曾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知县,居官六年,以双亲老请归,时年仅四十三岁。著有《怀归

  • 韩祠录

    三卷。明叶性、谈伦同编。叶性,生卒籍贯不详,官至潮州府同知。谈伦,生卒仕履亦不详。该书主要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事迹、诗文及相关材料。书中首载韩愈遗像及韩山书院、鳄鱼、韩木诸图,其次录《唐书》韩愈传及

  • 甫里集

    二十卷。唐陆龟蒙(?-881)撰。陆龟蒙生平见《笠译丛书》(辞目)。他一生著作颇富,其载于《笠译丛书》者卷帙无多。即《松陵集》亦仅倡和之作,不为赅备。宋宝祐间,叶茵始搜采诸书,得遗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

  • 异同韵辨

    五卷。清王筹撰。筹字鹤山,山东安丘县人。筹以为历代韵本繁略失当,意见分歧,初学者往往平仄不辨,作诗易至失占,作赋必多出韵,因以今韵为本,折衷于《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书,撰为是编。就韵中可以通用、

  • 南溪先生礼说

    二十卷。朝鲜朴世采(详见《三礼仪》)撰。此书是朴世采平日与友人及学生谈论礼制的言论,由其学生金真卿从朴世采遗集中辑出。书二十卷,其篇目、次序都按照朱熹《家礼》,其次参照金长生《疑礼问解》,若增添新目,

  • 楚辞新注求确

    十卷。清胡浚源(生卒年不详)撰。胡浚源,号乙灯,分宁人。胡氏是在王逊直同侄带存所注《楚辞评注》十卷本后,随阅随批而成此书。本书卷首内容顺序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胡氏自序,王逊直《旧目录序》,胡

  • 书经诠义

    十四卷。清汪绂撰。汪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此书有汪氏自序两篇,一篇在雍正癸丑,一篇在乾隆癸酉,基本宗朱熹、蔡沈两家之说。但是朱熹也曾怀疑晚出的《古文尚书》,此书则对《

  • 豫章诗话

    六卷。明郭子章(详见《衣生易解》)撰。是书专记豫章(江西南昌)一地的诗坛情况。所录历代诗人,皆与豫章有关,或为豫章之人,或曾在豫章任职,或曾到豫章游历,颇有地域特色。书中内容辑自他人著作,采自郡县志书

  • 汤潜庵文集节要

    八卷。清彭定求(1645-1719)编。彭定求为清代诗文作家。字南止,又字访濂,晚号止庵,学者称“南畇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一甲一名进士,授编修,迁国子监师业,晋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