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志
①四十卷。明陆钺等纂修。陆钺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广按察佥事、山东提学副使。著有《贤识录》、《少石集》等。嘉靖十一年,陆钺视学山东,山东巡抚袁宗儒命陆钺主纂《山东通志》,在济南贡院开局修志,以《余志》为蓝本,考订谬误,搜补遗篇,次年三月而成。《山东通志》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全书四十卷,分三十六目,为:卷一图考;卷二至卷三建置、沿革;卷四星野、疆域;卷五至卷六山川;卷七形势;卷八物产、田赋、户口;卷九封建;卷十职官;卷十一兵防;卷十二城池;卷十三漕运;卷十四桥梁;卷十五公署;卷十六学校;卷十七科目;卷十八祠祀;卷十九陵墓;卷二十寺观;卷二十一宫室;卷二十二古迹;卷二十三帝王;卷二十四圣贤;卷二十五至卷二十七名宦;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三人物;卷三十四流寓、仙释;卷三十五孝义、列女;卷三十六艺文;卷三十七至卷三十八遗文;卷三十九灾祥;卷四十杂志。此志体例完备,载述详明,平列门类,事以类聚,不务新奇,详赅有法。其长处在于简细不遗,求其适用,弥补前志注重地理与人物,忽略其他的做法,注意全面反映一方概貌。较详细提供了明嘉靖之前山东人口、经济、赋税、交通、教育等方面文献,为地方志中的佳本。②六十四卷。清赵祥星修,李焕章、钱江等纂。赵祥星号松石,汉军正白旗人。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明山东乐安人(今广饶县)。入清后,不复应举,专攻诗文,兼涉史乘。与安邱张贞、寿光安致远,诸城李澄中齐名,颇受文坛名士周亮工器重。曾与其兄同纂《乐安县志》、康熙十一年主纂《临淄县志》,后又参与过多种方志的校对与编次,是清代山东修志名家。康熙十一年(1672),朝庭下令全国各省普修通志。时山东巡抚张凤仪遵诏修志,但此事未行,张凤仪离职。赵祥星继任巡抚,并主持修志。康熙十一年,开局重修,十三年(1674)定稿,十七年(1678)遂成通志。《山东通志》康熙十七年刻本。全书六十四卷,三十七目,分为:建置沿革,星野、疆域附形势,山川,风俗,物产,封建,户口田赋,卫所户口田赋,城池,学校,兵防,河防漕河,盐法驿传,古迹,宫室,祀祠附寺观,陵墓,公署,桥梁,职官,选举,帝王附后妃,圣贤附封典,雅乐,名宦,人物,孝义,隐逸,仙释,流寓,方伎,列女,艺文,灾祥,杂志。此志体例纲目,仿照河南、陕西通志,偶尔有所增减。但“河防漕河”目内,附载有建置、海运、胶莱新河,对“黄河入山东二百里,漕河入山东七百里”,事关“国计民生”作了详细记载,有一定价值。③二百卷,首九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张曜、杨士骧修,孙葆田等纂。张曜(1826~1891),字郎斋,行伍出身,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因镇压河南等地捻军“有功”,升任河南布政使。目不识丁,改任总兵,带兵随左宗棠赴陕甘镇压回民起义。在抗击沙俄侵略新疆之战中有功,光绪十二年(1886)任山东巡抚。自任总兵始,一心向学,不久,淹通经史。杨士骧(1844~1907),字莲府,泗州(今安徽泗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孙葆田(1839~1911),字佩南,山东荣城人。同治十二年(1874)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后任合肥知县时,因依法处理该县“勋臣”子弟仗势欺压平民事,被弹劾“引疾”归里。任宛南书院主讲。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巡抚张曜设通志局,纂修《山东通志》,聘请著名学者孙葆田为总纂。不久,张曜去世,葆田去任,通志局几同虚设。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士骧继任山东巡抚,重整通志局,复以葆田为主纂,又聘武定府教授法伟堂,相与商订义例,甫开局而杨士骧移节直隶总督,法伟堂故去,葆田独肩巨任,历六月,书成大半,孙葆田积劳成疾去世。历城毛承霖提调局事,督率编辑诸人继葆田未竟之稿,越六月稿本初就。乃上交大府,储诸公署,未及剞劂,遇辛亥革命,遂无人过问。直到民国三年(1914)前都察御史张英麟等人复集资开局,聘福山于宗潼主笔,就原书加以校补,次年付印成书。此编自开局以迄于印成,几经中辍,先后长达三十余年。《山东通志》宣统三年(1911)修,民国四年(1915)山东通志刊印局铅印本。全书二百卷首九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十二纲,分为:首为列圣训典、列圣世纪;次为舆图、通纪;疆域志:沿革表、山川、城池、古迹、风俗、物产;职官志:职官表、宦迹;田赋志:户口、税则、荒政、盐法、关榷等;学校志:学宫、学署、学额、学田、书院、征辟表、进士表、举人表;典礼志:通礼、礼器、乐制、乐章、乐器、雅乐;兵防志:兵制、兵事;河防志:黄河图、河流变迁表、黄河考、小青河考、运河考等;艺文志:经籍、金石;人物志:先贤、西汉经师、名臣、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友、独行、隐逸、艺术、人物、列女;杂志:轶闻、琐事、流寓、寺观等。此志修纂,先为长编,稽之正史以溯本源,考之官书以昭法守,再参之杂史,别集及私家著述,乃定著成册。其体例殊于前志,各志均有表、有考、有记,卷帙浩繁,体例完备,不愧为是山东通志之集大成,对研究山东省史有重要价值。其尚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影印本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