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孙子

孙子

一卷。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相传孙武为吴王训练宫中美人,吴王以知其善用兵,任为将军。孙武帮助吴王经国治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明载《孙子》十三篇,然《汉书·艺文志》谓“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唐杜牧亦谓此书本十万言,曹操删削成一卷。《四库提要》不同意这种观点,云“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今多数学者认为,《孙子》十三篇为本文,至汉成帝时,任宏校次兵书,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乃后人附益而成。东汉末曹操删去附益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才恢复了《孙子》的本来面目,附益部分和图渐渐亡佚。这从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发现,可以为证。此书自流传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但唐宋以来,渐开疑端。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初全祖望因循前人叶适说:“故水心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鲒埼亭集·孙武子论》)此余绪延至近世,许多学者定其为伪书,如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等。或以为其人即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辨》也持此说,谓孙武、孙膑乃是一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聚讼一千多年的案子,才一朝得释。《孙子》一书,也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等。今传世的有二个版本源流,一为传世的文献系统,一为出土竹木简系统。传世本《孙子》十三篇,或著录一卷,或著录三卷,或著录十三卷,但内容不变。全书约五千九百字,十三篇篇名依次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一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富有哲理。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作战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虚实篇》)。这些用兵原则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继承。宋代元丰年间,朝廷下诏校定《孙子》、《吴子》等七书,号为《武经七书》,颁于学官,《孙子》被列为“七书”之首。孙武被誉为“兵圣”,《孙子》则被称为“兵学鼻祖”,丝毫不足怪。《孙子》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残简)。经银雀山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了《续古逸丛书》,国内通行本多据此翻印。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至于明清以来以至近世的各种版本,举不胜举,从略。《孙子》一书的注解,以曹操注为最先。此后注家蜂起,代不乏人。据有人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旧注较佳者有《孙子十家注》(清孙星衍校)。宋施子美《孙子讲义》(载《武经七书讲义》中)、明刘寅《孙子直解》(载《武经七书直解》中)、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孙子》、清夏振翼《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负有盛名的校注本有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一卷。晋孙绰(详见《论语集解》)撰,清马国翰辑。隋唐志道家类都著录孙绰撰《孙子》十二卷,有些书引用其说常作孙绰子,是为了别于战国时孙武子。孙绰所撰之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辑得二十余节,作为一卷。其后黄以周叙谓“国翰所辑,脱漏孔多。”所以重收“凡三十有二事”,可惜未见其辑本。黄以周又说孙绰书中有道家言,有儒家言,有名家言,认为孙绰所学杂而又杂。然而六朝学风,玄儒并茂,刑名源于道德,所以道内而名外,源流显明,也不足为怪。且今本《孙子》,转引辑录,不知经多少人之手,已非原貌。所以马国翰所辑,黄以周补述,只可作为参考,不可以为凭据。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猜你喜欢

  • 白云诗集

    七卷。《别集》一卷。清卢存心(约1691-?)撰。卢存心原名琨,字玉严,别字敬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卒年不详。卢存心恩贡生,乾隆元年(1736)尝荐举博学鸿词。工诗,有才气,与桑调元为总角交。著有

  • 留书别集

    二卷。明章世纯(生卒年不详)撰。章世纯字大力,临川(今属江西)人。学识渊博,举天启乡试,任柳州知府。著有《章柳州集》、《治平要略》、《四书留书》、《已未留》等书。此书分为《内集》一卷,凡四十三篇,每篇

  • 春晖阁诗钞

    六卷。清蒋湘南(1795-1860?)撰。蒋湘南生平详见《七经楼文钞》(辞目)。蒋湘南还有《关中集》、《江上集》、《燕台集》、《梁苑集》。但仅《七经楼文钞》刊行。后四集未经编次,为门弟子所钞存。此编为

  • 左传纪事本末

    五十三卷。高士奇撰。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浙江钱塘(今属杭州市)人。康熙年间,任额外翰林院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在讲筵撰《春秋》讲义”,“条分囊括,而为是书”,又著《春秋地名考略

  • 西坡类稿

    三十九卷。清宋犖(1634-1713)撰。宋犖字牧仲,号漫堂、西坡。商邱(今属河南)人。宋犖为清初诗文家。有《沧浪小志》。此集共诗二十二卷,词一卷,杂文八卷,奏疏六卷。卷一至卷二十二为诗,卷二十三为词

  • 容膝居集杂录

    六卷。清葛芝(生卒年不详)撰。芝字尤仙,昆山(今属江苏省)人。葛芝推崇佛学,信奉佛教。《容膝居集杂录》所载多为近人魏禧、徐枋等人论述有关佛教事物的格言。葛芝自作序,认为人心是根本不存在欲望的,有了邪恶

  • 使东日录

    一卷。明董越撰。董越,字尚矩,宁都(今江西宁都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孤贫、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编修。弘治元年(1488)为朝鲜颁诏正使,累官工部尚书。著有《使东日录》、《朝鲜赋》(已著录)。是

  • 祝氏事偶

    十五卷。明祝彦(生卒年不详)撰。祝彦字元美,山阴人。万历元年举人。本书采辑古代史传中记载古今事迹相同的内容,模仿《世说新语》的门目,分条引录,按类编次。旧目录所不能包括的部分,又分为天、地、人三部排列

  • 螺江日记

    八卷。清张文梵(详见《大学偶言》)撰。是编杂记经史,提解疑义。文梵师出毛奇龄,《尚书》笃信古文,《大学》遵用古本,皆守奇龄之说。论述广博,能言善考,但也往往存在失证之处。如论汉武帝元狩年间造银锡称白金

  • 履庵集

    十二卷。明万士和(约1555前后在世)撰。万士和,字思节,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恭。士和性耿介,不媚权贵,以忤张居正去官。著有《履庵集》。是集为万士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