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清恽敬(1757-1817)撰。恽敬,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初官教习,历官富阳、新喻、瑞金等县知县,擢南昌府同知。恽敬早年致力于考据、骈文之学。后受桐城派影响,又工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其文推崇孔孟之道,宣扬“性”“命”之说。所作《三代因革论》,虽言“三代之治”有因有革,但又认为“伦物之纪,名实之效,等威之辨”永世不变。和张惠言的思想倾向大致相同。恽敬的古文内容庞杂,以史论、考据、诗文序、游记、书札等为主。语言取法于六经、史汉、旁及诸子杂书,而且在“散行中时时间以八字骈语”。吴德旋评其文说:“先生之治古文,得力于韩非、李斯、与苏明允相上下,近法家言。”“先生于阴阳、名、法、儒、墨、道德之书,既无所不读,又兼通禅理。”(《恽子居先生行状》)他的文章笔势纵放,风格峻峭,气派开阔,有阳刚之美。撰有《三代因革论》、《辨微论》、《谢南冈小传》、《西楚都彭城论》、《答伊杨州书》、《游翠微峰记》、《游庐山记》等名篇。著有《大雪山房文稿》。是编乃其所作杂文,皆恽敬手自编定。有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前有自序及通例二十五则,以明撰述,及所以去取之旨。总目后又列编年目录。初集始于嘉庆元年(1796),迄于十六年(1811)。凡文一百六十篇。二集始于十七年(1812),终于二十一年(1816),凡文九十六篇,按年分隶,可作年谱读。嘉庆二十一年(1816)曾刻于广州,版藏故里,毁于咸丰十年(1860)。同治二年(1863)其侄恽世临重刻于楚南,即此本。卷端有《吴德旋行状》述恽敬之言曰:“吾学非汉非宋,不主故常,故其说经之文,能发前人所未发。”然观其文,善于叙事,而短于说经。虽尝与张惠言商榷经义,而精研未深。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为阳湖派古文家,而未许其于经师占一席,是非苛论。所作散文皆雄骏高古,奇气纵模。自序谓归功于游览。殆所谓以江山万里之助,畅其才,宜其一新壁垒,足与桐城文派齐驱并驾。是书有同治二年(1863)刊本。

猜你喜欢

  • 冕宁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英灿、李昭纂修。李昭字朗如,蓬州人,年未弱冠,即举于乡,屡荐未售,幕游大府,足迹遍豫陕燕鲁间,而秉铎冕宁者凡十年。冕宁县志向无刻本。嘉庆十七年(1812)县令蔡韵九因大府檄调邑

  • 说书

    不分卷。明李贽(1527-1602)撰。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单名贽,号卓吾,又名笃吾、宏甫、温陵居士,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明思想家,著有《焚书》、《续焚书》等。说书即说四书。首《论语》,

  • 续行水金鉴

    一百五十七卷。清黎世序等奉敕撰。此篇乃续傅泽洪之书而成。世序校阅档案,咨取图籍,以康熙六十年(1721)后,各书所载事宜,均载录完备。其于六十年以前之事关工程者,亦摘录之。道光十二年刻本。所述内容为:

  • 诗经补注

    二卷。清戴震(详见《毛郑诗考正》)撰。是书为震未完之书,故仅存两卷,曰《周南补注》、曰《召南补注》。是书注诗,多取朱熹之说,如“肃肃兔罝”中“肃肃”二字,从朱熹之说释为“整饬”貌。如《草虫》一篇,从朱

  • 政学合一集

    无卷数。清许三礼(生卒年不详)撰。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河南安阳入。顺治十八年进士,授浙江海宁知县。海宁地濒海,多盗,许三礼练乡勇,严保甲,擒盗首,益修城壕,筑塘浚河,救灾储粟,教民以务本,立书院。康

  • 研山斋珍玩集览

    无卷数。清孙炯(生卒年不详)撰。孙炯字挈庵,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吏部侍郎孙承泽之孙。著有《砚山斋墨谱》一卷。《研山斋珍玩集览》是孙炯的一部杂品之作。此书采取《退谷随笔》中所论述的铜、玉、磁器及笔、

  • 榕阴新检

    八卷。明徐撰。字惟起,更字兴公,闽县(今属福建)人。生卒不详,布衣终身。聚书数万卷,并亲自校订,以博洽闻名一时。该书主要记福建古人事迹,分孝行、忠义、贞烈、仁厚、高隐、方技、名儒、神仙八门。其意旨乃在

  • 虚籁集

    十四卷。明刘尧诲(约1568前后在世)撰。刘尧诲,字君纳,号凝斋,湖南临武人。生卒年不详。著有《甜雪斋集》。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官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平巨寇,后进南京兵部尚书。是集为其六世

  • 浯溪新志

    十四卷。清宋溶纂修。宋溶字怀君,四川成都人,举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任祁阳县令。浯溪在祁阳县五里,流入湘江,有清江、白河汇水注之,是为名胜地。宋溶任祁阳县令后,览浯溪之盛,慨慕前贤。民事之余,殷

  • 海岛算经

    一卷。刘徽(生卒年不可考)撰。据《隋书·律历志》:“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可知徽为魏晋间人。又据《宋史·礼志》载北宋末算祀典中刘徽被追封为“淄乡男”,可推断他为山东淄川或临淄一带人。《九章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