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声类表

声类表

九卷。清戴震撰。戴氏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部,而为之表。“每类中各详其开口合口、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呼等之绵琐,今音古音之转移,纲领既张,纤悉毕举,彼此相配,四声一贯,所以补前人所未为而厘之就绪者也。按东原师江慎修之论亭林也,曰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少,而慎修与东原则考古审音均诣其极。东原极精心神解,更集诸家之成”(《郑堂读书记》卷十四)。戴氏所分九类二十部是:(一)①阿(歌戈麻)、②乌(鱼虞模)、③垩(铎);(二)④膺(蒸登)、⑤噫(之咍)、⑥亿(职德);(三)⑦翁(东冬钟江)、⑧讴(龙侯幽)、⑨屋(屋沃烛觉);(四)⑩央(阳唐)、⑾夭(萧宵肴豪)、⑿约(药);(五)⒀婴(庚耕清青)、⒁娃(支佳)、⒂戹(陌麦昔锡);(六)⒃殷(真谆臻文欣魂痕)、⒄衣(脂微齐皆灰)、⒅乙(质术栉物迄没);(七)⒆安(元寒桓删山先仙)、⒇霭(祭泰夫废)、(21)遏(月曷未黠鎋屑;(八)(22)音(侵盐添)、(23)邑(缉);(九)(24)醃(覃谈咸衔严凡)、(25)(合盍叶帖业洽狎乏)。戴氏确定的韵目都是影母字。所分各类是按发音特点划分的:第一到第五类的阳声韵是收〔-η〕的(第一类“阿”不合),第六第七两类是收〔-n〕的,第八第九两类是收〔m〕的。每类中的各韵基本是阳阴入相配的。阴、阳名目戴氏还没有提出,直到孔广森才正式以阴、阳称呼这两类韵。戴氏称阴声韵为旧无入之韵,称阳声韵为旧有入之韵。戴氏又用音理来说明声韵通转之法,谓正转之法有三,一为转而不出其类者,一为相配互转,一为联贯递转,谓当“以正转知其相配及次序,而不以旁转惑之。以正转之同入相配,定其分合,而不徒恃古人用韵为证”。戴氏分韵的特点是入声韵独立。顾氏段氏皆采用阴阳两分,他们依照先秦韵文做客观归纳,认为职觉药屋铎锡六部(中古收-k的入声韵)与相应的阴声韵相押相谐,所以归入阴声。江永把入声另分八部,主张数韵共一入,这是阴阳入三分的先河。戴震第一次把入声完全独立出来,他的每一大类都包括阳声、阴声、入声。戴氏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于考古之外,复重视审音,根据语音的系统性进行判断。在阴阳入的搭配上,戴氏把“歌”部看成阳声、把“祭”“泰”“夬”“废”四韵看成阴声是不对的。“祭”“泰”“夬”“废”在《广韵》中是去声韵,但在先秦文献中,这四韵字与入声月曷末等韵字关系密切,所以应如王念孙那样,把这四韵与月曷末等合为一部;如采用三分法,就应如黄侃那样,归入入声韵。戴氏分韵似密而实疏,他曾说:“若入声附而不列,则十六部。”段氏第三、第四两部他仍从江氏合为讴部;段氏第十二、第十三两部他亦从江氏合为殷部。江氏幽宵分部的意见他也没有接受。段氏的第十五部,戴氏分为衣、霭两部,使祭泰夬废独立,这是戴氏的贡献。《声类表》有乾隆丁卯(1747年)、己亥(1779年)刊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渭南严氏刊本。

猜你喜欢

  • 左氏春秋集说

    十卷。附《春秋凡例》二卷。清朱鹤龄(详见《尚书埤传》)撰。鹤龄长于笺疏之学,所著《尚书埤传》、《诗经通义》、《读左日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著录。《左氏春秋集说》朱彝尊《经义考》著录为十二卷,注云

  • 尚书孔传参正

    三十六卷。清王先谦(1842-1917年)撰。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清末著名学者,同治四年进士,光绪年间官至国子祭酒。王先谦勤于治学,校刻有《皇清经解续编》,撰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

  • 通文馆志

    十一卷。朝鲜金指南撰,李湛等续辑。金指南,官至知中枢府事。金指南受崔相国嘱托,博采典录、传记,结合亲身见闻,将司译院有关典故,诸如朝聘传导之仪、周旋吐纳之节、享币赠酬之数、奏咨移揭之式,重加整理,编成

  • 神仙感遇传

    五卷。五代蜀杜光庭(详见《了证歌》)撰。道教中常有假托神、人相遇之事以感众。杜光庭撰《神仙感遇传》,就是辑录古今之人与神仙感应相遇之事,令人去向往追求。书中记述人神相遇的故事七十五条,每条都以遇仙者名

  • 孟子章指

    二卷。汉赵岐(约108-201)撰。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画家。著有《孟子章句》。岐注《孟子》,每章之后,各附以说,标为章指。题辞说,所作《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指,分

  • 丁戊之间行卷

    十卷。清易顺鼎(1858-1920)撰。生平详见《琴志楼词》(辞目)。此编共十卷。卷一为赋、卷二为骈文、卷三至卷七为古今体诗,卷八为词,卷九为南北曲,以上皆作于光绪三年(1877)至四年(1878),

  • 迟悔斋经说

    一卷。清曹肃孙(1795-?)撰。肃孙字伯绳,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幼承家学,工文章,而穷于遇,应乡试十几次均名落孙山,晚年司铎于乡里。除此书外,还著有《迟悔斋文钞》、《迟悔斋杂著》等。本书为肃孙说

  • 甘泽谣

    一卷。唐袁郊撰。生卒年不详。袁郊字之乾,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北)人,一说陈郡汝南(今属河南)人。约唐宣宗大中前后在世。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累至虢州刺史。《新唐书·艺文志》载:“郊尝与温

  • 吕氏春秋平议

    三卷。清俞樾(1821-1906)撰。樾字阴甫,浙江德清人。《吕氏春秋平议》为樾《诸子平议》之第十种。在这部书里,樾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如《贵公篇》“大疱不豆”,豆读为剅,《先己篇》“故事莫功焉”,训

  • 陈太史订阅春秋旁训

    四卷。明陈仁锡(1579-1634)重订。陈仁锡,字明卿,号芝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编修,典诰敕,以不肯撰魏忠贤铁券文落职。崇祯初召复故官,累迁南京国子祭酒。崇祯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