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说

四书说

六卷。清吴嘉宾(1803-1864)撰。嘉宾字子序,江西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清古文家,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求自得之宝文钞》、《尚絅庐诗钞》等。是书《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首有自序,《大学》不用《朱子章句》,而遵旧本。《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仿赵氏体例。每篇各有篇叙。《梁惠王》上下篇都是孟子告当世的诸侯;《公孙丑》上下篇皆记孟子在齐时所论治国之道,立身之节;《滕文公》上下篇皆孟子与当世之士辩者;《离娄》上篇言仁,下篇言义;《万章》上篇言圣人行仁义之心,下篇言圣人居世之迹;《告子》上篇言性,下篇杂举问答之辞;《尽心》上篇言性,而推之事天立命,下篇总结七篇的大指。考其所说,虽偏于义理,而每与朱子立异。其特创的是把《论语》两章连解,如“林放问礼之本”下连“夷狄之有君”,“可与共学”下连“唐棣之华”等,如此之类尚多。两章连解,古注疏中偶见,也见于毛奇龄《论语稽求篇》,但均不如吴嘉宾申说详明,不流于穿凿附会。该书有咸丰二年(1852)刊本。

① 一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字方耕,江苏常州人。清经学家,著有《春秋正辞》、《四书说》等。是书与朱子言理显相矛盾者,朱子推阐濂溪太极无极之义,存与则谓天为极,无极则无天;朱子谓性与天道,终日所言,无非此理,存与则谓夫子言性与天道,特著于系辞;朱子谓隐为体之微,无声无臭,具为天道之不显,存与则谓显,无不显,无声无臭;朱子分气质之性、义理之性为二品,存与则谓夫妇之有愚不肖,类也,习也,非天也。其所说不免流于空泛,驳而不醇书后有门人蒋彤跋,称归本六经,得汉人之学而深造之,稍溢美。该书有道光刊《味经斋遗书》本。② 十卷。清郝宁愚撰。宁愚字希柴,山东祝阿(今山东历城)人。是书首有沈德潜、周玉章、柳继楻序,又有贾琰作《宁愚传》,宁愚自作凡例。《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四卷,《孟子》四卷,笃遵朱注,揣摩于神理血脉之间,务求其合。与他讲不同者,使连节白文,成为一气,不以分注隔;小注也连节一气,不以白文及分注隔。其说义理,主简括清醒。为举业家作文而设,非治经之书。该书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猜你喜欢

  • 十三经源流口诀

    一卷。清鲍东里撰。东里,字古村,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是书就《易》、《尚书》、《诗》、《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述其源流

  • 文选楼藏书记

    六卷,清阮元撰。此目多收江南传钞本,每卷分类排列,记书名、卷数、版本,略述内容,卷末集部多缺此项。有民国间传钞本。

  • 殷侍郎自订年谱

    一卷。清殷兆镛(1806-1883)自撰。兆镛字补金,又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等官。光绪七年(1881)以病致仕。此谱

  • 小字录

    一卷。宋陈思(生卒年不详)撰。陈思,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宋理宗时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性情好古,旁收博证,用力甚勤。著有《宝刻丛编》,《海棠谱》,《书小史》,《书苑精华》,《两宋名贤小记》

  • 周渔璜年谱

    一卷。清陈田(1852-1923)编。陈田字菘山,贵州贵阳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进士,官至给事中。谱主周起渭(1665-1714),字渔璜,一字桐野,贵州贵阳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

  • 通山县志

    ①八卷,清任钟麟修,余廷志纂。任钟麟,字玉波,四川苍溪县人,举人,官通山知县。明以前无县志,嘉靖时,邑人朱廷立曾修,未及就梓,后数十年修辑无人。万历九年(1851)县令张书绅莅任,招诸文学子弟,取全楚

  • 读说文日记

    一卷。清胡常德(生卒年不详)撰。常德字少芸,松江府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优贡生,读书于学古堂。是书为胡氏读《说文》笔记,共15则。其中多非难段注,非但不能切中要害,反而暴露自身学无根底。是书有光绪间雷

  • 垂世芳型

    十三卷,清金维宁撰。金维宁字德藩,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年间举人,著有《秋谷杂编》。《垂世芳型》最初名《连珠汇校》。系作者从历代事迹中选取若干,每人立一传加以论断评说,相当于通史的形式。郑重欲为之

  • 汉制考

    四卷。南宋王应麟(详见《周易郑康成注》)撰。王应麟认为《汉书》、《续汉书》等两汉史志对于汉代典章制度之细目多有疏略,乃博采诸家经注及《说文》诸书,详为笺释,以补其遗漏。包括《周礼》二卷,《仪礼》、《礼

  • 何文贞公遗集

    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何桂珍(1817-1855)撰。何桂珍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年进士。官编修,数抗疏言军事得失。咸丰间出为徽宁池太广道。同治间谥文贞。此集前有方宗诚校刊《何文贞公遗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