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百家诗选

唐百家诗选

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1021-1086)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礼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此书去取,绝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王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次道为三司判官,尝取其家藏唐人一百八家诗,选择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一编。王介甫观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题曰: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世遂以为介甫所纂。其说与诸家特异。案《读书志》作于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祐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当必有自。邵博《闻见后录》引晁公武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钞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乃群牧司吏人所定。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考周辉《清波杂志》,亦有是说,与博所记相合。周辉之曾祖与王安石为中表,故周辉持论多左袒王安石。当由王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于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于说之,博不考而载之。此本为宋乾道中倪仲传所刊。前有仲传序。其书世久不传。清康熙中,河南商丘宋荦始购得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汇》所称以元宗早渡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又残本佚去王安石原序,阎若璩以《临川集》所截补之,其文俱载阎若璩《潜邱札记》中。惟今本所录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阎若璩未及置论,或传写读书志者误以六十二为四十六。至王昌龄《出塞诗》,诸本皆作“若使龙城飞将在”,惟此本作“庐城飞将在”,阎若璩引唐平州治卢龙县以证之。然唐三百年,更无一人称卢龙为卢城者,何独昌龄杜撰地名?此恐过尊宋本之失。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荦、丘迩求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容斋诗话

    六卷。宋洪迈(1123-1202)(详见《史记法语》)撰。《容斋随笔》为洪迈近四十年之读书笔记,而此集即是由后人辑《容斋随笔》中涉及诗歌的内容而独成一编的。主要记载洪氏对诸名家诗歌的评论。洪迈论诗,对

  • 夏忠靖遗事

    一卷。明夏崇文撰。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不详。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乃明臣夏原吉之孙。夏原吉,字惟哲,历洪武至宣德(1368-1435)五世,累官至户部尚书

  • 埤雅广要

    四十卷。明牛衷撰。牛氏为千户,生平不详。衷自序曰:“宋开国公陆丞相佃于《尔雅》、《广雅》之后,复旁搜冥索以埤翼之。吾藩贤王论思之暇尝进览焉。惜夫叙述之次,尾天文而首群品、伍凤鸟而跻微类,未惬于中。乃条

  • 湘绮楼文集

    八卷。清王闿运(1832-1916)撰。王闿运,字壬父,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清著名文学家。太平军起义时,曾依附曾国藩军中。后在成都尊经书院讲学。宣统间赐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

  • 道德经考异

    二卷。清毕沅(详见《夏小正考注》)撰。据毕沅自序所述,所见《老子》注家,不下百余本,其佳者有数十本。唯唐代傅奕注本多与古本相近,所以就傅奕本互相参照、校注,间有不合于古本的,就采众说以定所从。《道德经

  • 涉斋集

    十八卷。宋许及之(?-1209)撰。许及之,字深甫,号涉园,温州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知分宜县。迁宗正丞。乾道元年(1165)擢为拾遗。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后官至

  • 于襄勤公年谱

    又名《如山于公年谱》,二卷。清宋荦(1634-1713)、李树德撰。宋荦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著有《绵津山人集》、《两陂类稿》等。树德事迹不详,二人俱谱主门人。谱主于成龙

  • 方简肃公奏疏

    一卷。明方良永著,良永,字寿卿,号松崖,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县东)。弘治三年进士,授刑部湖广司主事,历官南京刑部尚书,谥简肃。正德初太监刘瑾窃国柄,良永刚直,不为屈膝。官渐江左布政使时,内臣钱宁勒索三万

  • 史评

    十卷。明范光宙撰。范光宙,石门(浙江桐乡县)人,字霁阳。其书起自春秋,终于南宋。对人各自作评述,书中大多沿袭前人绪论。此书有清内府藏本。

  • 鸿泥堂小稿

    八卷,《续稿》十卷。明薛章宪(约1497年前后在世)撰。章宪,字尧卿,自号浮休居士,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少为诸生。隐邓旸溪上。洽闻博物,性喜山水。著有《鸿泥堂小稿》。《小稿》刻于明正德丁丑(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