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咸宁县志

咸宁县志

①十二卷,清何廷韬修,王禹锡纂。何廷韬,字毅庵,辽东沈阳(今东北沈阳)人,由官荫官咸宁知县。王禹锡,字耐庵,本县人,任山东长山丞。明顺天时,学博伍福始修县志,纪载凡例皆扼要。万历三十三年(1605),县令王元炳、邑人孟养浩重修县志,辑成六卷。康熙三年,何廷韬莅任,以志久失修,事实更变,而未敢私附编纂之役。适值续修三楚全志,征邑志于各州县,遂延王禹锡等搜集旧志,专加编辑,书成。康熙四年(1665)刻印。全书十二卷,无凡例,分五十八类,其星野、舆图、形胜、方域、乡里、公署、城池,各自为类,学校,附学制、职役、庙制、官舍、学田、书院、乡饮;秩记,附名宦、乡贤、坛壝;山川,附湖潴;田赋至人物列传,三十二目,又各自为类;艺文,记疏铭诗,各体分列;文昌阁别立一门,不附于古迹、祠祀类,而阁中赋序铭记,分为子目。此志纲目混淆,次序紊乱,而旧志简略,无所依据,急就成书,未曾细为参酌。② 十五卷首一卷。清陈怡、沈宝楠修,雷以诚、陈国正纂。陈怡,字心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沈宝楠,字粟香,浙江桐乡人,进士,二人前后官咸宁知县。雷以诚,字春霖,本县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官至礼部给事中。陈国正,字愚溪,本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天门教谕。县志自康熙四年(1665)县令何廷韬修后,二百余年未曾修辑。同治四年(1865),陈怡即任,奉檄纂修邑志,以备修省志采辑之用。五年(1866)开局,延雷以诚等广搜旧志,仅得康熙志为底稿,未及成书,陈怡去任,沈宝楠继之,遂付梓,数月书成刻印。江西奉新县志,立纲分目,开卷了然。前志载公署、学校、仓廒、寺观,兵燹之后,半多颓废,仍备录以存古制。自康熙迄此,忠孝、节义、仕宦、科甲,旁搜遍访,依类补录。前志录文弃武,此编访录以昭文武并重之意。秩官、人物两类,名宦先贤,均遵前志备登,并各方采访。补录以免遗漏。艺文类,前志已载的,依旧录刊,前志未及者,征集补入。杂志类,仅录灾祥仙释,凡怪诞不经之事,不论前志有否,皆删削。此志纲举目张,秉笔矜慎,远胜康熙《咸宁县志》。

猜你喜欢

  • 洪范后案

    二卷。清王鸣盛(详见《尚书后案》)撰。在《西庄始存稿》中,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洪范后案》,即《尚书后案》的卷十二。此书一为初稿,一为定本,二者之间略有不同,相对来说初稿较简略而定本稍详细。但是此稿论《河

  • 礼记纂图注义

    十三卷。元彭廉夫(生卒年不详)撰。此书见乾隆钦定《礼记义疏》,杭世骏《续礼记集说》,而系辑自《永乐大典》,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等所编。考此书卷次可知,卷一《曲礼》谓“礼之委曲细微者”一节,第二行有

  • 周易汇统

    四卷。清佟国维撰。佟氏乃满洲镶黄旗人,官位由一等侍卫至大臣、领侍卫大臣、寻列议政大臣。康熙二十八年(1689)被封为一等公,雍正元年(1723)赠太傅,谥端纯。此书由作者自序,系将伊川先生及宋诸儒说中

  • 夏小正集说

    四卷。《存说》二卷。《集说补》一卷。清程鸿诏(生卒年不详)撰。程鸿诏,字伯敷,号黟农,安徽黟县(今地名同)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官至江苏候补知府。是书前后并有自叙。是书取秦汉以来诸先儒之言

  • 永安县次志

    十七卷。清张进 修,屈大均纂。张进,宣府前卫(河北宣化)人,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能诗善画兰,著有《翁山诗外》、《文外》、《易

  • 寿宁县志

    八卷,清赵廷玑修,王锡卣纂。赵廷玑,字浚之,浙江山阴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寿宁县知县。王锡卣,寿宁县儒学教谕。考寿宁县志,创修于明景泰间。二修于嘉靖二十七年邑令张鹤年。三修于万历二十三年邑令戴

  • 靖海卫志

    十二卷,增补一卷。佚名纂。此志记事至清康熙六十年(1667)。按靖海古名普庵郡,明魏国公徐达平定东牟,草创卫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始筑石城。此志前后损坏,书中文字多漶漫,几不可识。全书十二卷增

  • 心易溯源

    二十四卷。清谢若潮撰。谢若潮字慕韩,福建龙岩人。光绪丁丑(1877)进士,官至知府。此书第一至第九卷解上下经,第十至第十二卷解上下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第十三至第二十四卷为原筮、原象、原卦、原图书及

  • 石峰奏疏

    四卷。明邵锡撰。邵锡字天佑,号石峰,安州(今属四川成都市)人。正德进士,久居谏垣任官,能持风采,曾谏止武宗巡幸。勘事甘肃时,碰上年岁饥馑,请求赈济,多所全活。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石峰奏疏》前三

  • 深宁年谱

    一卷。清张大昌(生卒年不详)撰。该书记南宋大儒王应麟事实。就钱大昕与陈仅各撰《王深宁年谱》分别取舍,又复广为搜集考证而成,增益颇多。谱后记所著书目,并著其存佚。复录陈著、袁楠、郑觉民、全祖望等诗文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