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吴桥县志

吴桥县志

①十卷。清任先觉修,杨萃纂。任先觉,字伊水,山西宁武人,顺治进士,曾任吴桥县知县。杨萃,吴桥县人,儒学生员。康熙九年(1670)任先觉任吴桥县知县后,“皇上允辅臣请,修一统志”。明万历创修的吴桥县志已散失,任先觉乃集邑人重新纂辑,历三月而书成。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分舆地、宫室、食货、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武备、王言、终志,共十志,六十八子目。此志卷首录明万历钱维礼创修吴桥志序跋各一篇,且详其门类。与其对照,此志实仍明志而成书。书中很混乱,如城池隶于疆域目,县治附宫室目,公署附学校目。武备志已附驻防,而官师中亦有驻防,则前后重复。王言志诰命封爵门中载妇女受封赠之人,恩荫门中载荫袭之官,本宜分隶职官及列女门中,仅以事出诰命即标王言一目,有乖体例。②十卷。清鹿廷瑄修,杨萃纂。鹿廷瑄,山东福山人,康熙进士,曾任吴桥县知县。杨萃,吴桥县人,儒学生员。此志实为康熙十二年任先觉志之增补。因距旧志成书不过七载,其间文物制度变化不大,故增补资料亦有限。其于宫室志增鹿廷瑄所建之预备仓,并附建修记一篇。碑文增范文忠公祭田碑记一文,官师志知县增任先觉、鹿廷瑄二人。典史增范作桢一人。教谕增郝化凤一人。训导增伊肃一人。人物志孝子增王性刚、孙守才二人。孝妇增张廷枢之妻丁氏一人。诸如此类。凡旧志之芜杂与疏漏之处,悉未改正。③十二卷。清倪昌燮、冯庆杨修,施崇礼等纂。倪昌燮字理卿,浙江归安县人。监生,同治十三年(1874)任吴桥知县。冯庆杨,字砚仲,福建闽县(今福州闽侯县)人。咸丰举人,澜阳书院掌教。施崇礼,字敬斋,浙江归安县人。监生,时任吴桥县典史。同治十二年(1873)官修《畿辅通志》,当时的县令石学阶因修文庙而未按上令重修县志。十三年(1874)倪昌燮接任吴桥县令后,遂设局修志,一年书成。光绪元年(1875)澜阳书院刻印。全书十二卷,七志:卷一舆地,卷二至卷四建置,卷五田赋,卷六官政,卷七至卷九人物,卷十杂志,卷十一至卷十二艺文。其沿革、职官、选举三类皆用表格,年经事纬,寻究方便。然其职官姓名多有遗漏,未能一一核查。建置志学校类列先贤姓名外,还详述陈设、礼器、乐章,似无必要。漕运、兵防二类仅寥寥数言,略充门类,则过于简略。

猜你喜欢

  • 朱子年谱

    一卷。宋袁仲晦撰。朱熹年谱,历来所作甚多。本谱卷首有朱熹后裔朱怀庆序,称《朱子年谱》各本不同,因订正重刊。然校以清王懋袪本,此本亦多阙漏。《四库全书》列于存目。

  • 清芬阁米帖

    十八卷。清王亶望(生卒年不详)辑。王亶望,山西系,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人。官至巡抚。王氏该帖汇刻米书四集,每集四卷,又附《画锦堂记》和《离骚经》各一卷,共为十八卷。米书自宋以来的各种刻本,全帙很少见

  • 说文新附考

    共七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清钮树玉撰。参见《段氏说文注订》。是书系为考辨“大徐本”新附、新补字而作。钮氏认为附者不当附,补者不当补。钱大昕叙曰:“《说文》所以仅存者,实赖徐氏昆弟刊校

  • 书绎

    ① 六卷。杨文彩撰。其生卒年不详。文彩字治文,宁都(今属江西省)人。明代学者。《书绎》卷首有指略十六条,先儒论二十一条,四十二篇亡书目,然后是《汲冢周书》篇名。其余卷次,一如蔡沈集传。此书体例亦与一般

  • 续夷坚志

    二卷。金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撰。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元好问公元1219年登进士第、仕至左司都事员外郎。其著甚丰,有《遗山诗集》二十卷,《壬辰杂编》若干卷等。好问聪敏,七岁能

  • 刘豫事迹

    一卷。清曹溶(详见《崇祯五十宰相传》撰。刘豫宋朝人,高宗时知济南府,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被金册封为“齐帝”,后被废黜而死。本书即记载这段历史,是在宋杨克弼《伪豫传》基础上,又杂采他书材料而撰成。内容较

  • 思辨录辑要

    三十五卷。清陆世仪(1611-1672)撰。世仪字道威,号桴亭,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尝从刘宗周问学。明亡,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著有《宗祭礼》、《三吴水利志》、《书鉴》、《诗鉴》

  • 周易述

    二十三卷。清惠栋(1697-1758)撰。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惠土奇之次子,清代《易》汉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书主要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并且参照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

  • 转注正义

    一卷。清李翘(其生平未详)撰。李翘浙江人。是编首列转注本于方言说。次举《方言》与《说文》说解同训者为证。次分转注之例为正变两类。正例有七:一曰训解一字相同,如“”训“”,“遝”训“”;二曰训解二字相同

  • 知言

    六卷,附录一卷。宋胡宏(见《皇王大纪》条)撰。是书为论学之语,随笔所记,屡经改订而成。吕祖谦称此书胜于《正蒙》。然宏之学说本承其父——胡安国。安国之学虽出于杨时,而又兼出于东林常总。总尝谓,本言之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