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

一卷。陈代释慧思(515-577)撰。慧思,俗姓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少年“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因屡次梦见梵僧劝他超群脱俗,乃于十五岁奉佛出家。他时不废日,刻意苦学,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间总览达千遍之多。又因学习《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曾投当时著名的禅师慧文受业,学思并进,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习,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将其所悟,请教于鉴、最诸禅师,得到他们的赞许,声誉远播。他在兖州讲禅法,在开岳寺、观邑寺讲说《大品般若经》,在栖玄寺讲《大品般若》。慧思学法弘道,勤于笔耕,著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更推崇《法华》。弟子名徒很多,最著名的有智,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受菩萨戒仪》咸宗《梵冈经》。《梵冈经》上下两卷,唐代《开元录》以后写本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第十”,北宋初刻本和高丽复刻本藏经依此,并在“品”字上加一“戒”字”,汉文大藏经把它编入大乘律部。通常诵习,用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称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梵网经》为大乘律宗佛经,汉地受戒律皆依《梵网经》。该经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全经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上卷说释迦牟尼佛问卢舍那佛,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初说坚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等十种发趣心向果;次说坚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种长养心向果;再说坚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等十种金刚心向果;最后说坚圣忍中体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尔焰地、慧照地、华光地、满足地、佛吼地、华严地、入佛界地十种地向果。下卷讲叙释迦牟尼受教巳,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并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是为经题取为梵网之义。次于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及四十八轻戒相。十波罗提木叉即菩萨十重戒。依次为: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财法戒,九、瞋不受悔戒,十、毁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依经文逐段解释分为五聚。从第一至第十戒为一聚,即:一、不敬师友戒,二、饮酒戒,三、食肉戒,四、食五辛戒,五、不教悔罪戒,六、不供养请法戒,七、懈怠不听法戒,八、背大向小外戒,九、不瞻病苦戒,十、畜诸杀具戒;次从第十一至第二十戒为一聚,即:十一、通使入军戒,十二、贩卖人畜棺木戒;十三、无根谤他戒,十四、放火损烧戒,十五、僻教小外戒,十六、为利倒说戒,十七、恃势乞求戒,十八、无解作师戒,十九、两舌谤贤戒,二十一、不行放救戒。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戒为一聚,即:二十一、瞋打报仇戒,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二十三、轻慢新学戒,二十四、弃正从邪戒,二十五、不善和众戒,二十六、独受利养戒,二十七、受别请戒,二十八、故别请僧戒,二十九、邪命自话戒,三十、违禁行非戒。从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九戒为一聚,即: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三十二、畜作非法戒,三十三、观听作恶戒,三十四、暂念小外戒,三十五、不发大愿戒,三十六、不发誓自要戒,三十七、犯难游行戒,三十八、坐无次第戒,三十九、不劝修福慧戒。从第四十至第十四八为一聚,即:四十、拣择受戒戒,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四十二、非处说戒戒,四十三、毁戒受施戒,四十四、不敬经律戒,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四十六、说法乖仪戒,四十七、非法立制戒,四十八、自坏内法戒。经末以“明人忍慧强”十四颂说持此法获五利,劝说流通作结。为《梵网经》作疏的人很多,《受菩萨戒仪》仅是其中之一。该戒仪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顾。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尤以观五法、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断邪见邪业因缘、明戒利益、生起欢喜最为传授戒法之妙,其周密完备历来受到重视。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怀远县志

    ①二卷。明孙维礼、杨钧纂修。孙维礼,浙江海宁人,明嘉靖三十三年来任怀远县知县。怀远县无旧志,嘉靖十七年(1538),监察御史杨瞻奉命巡江北,命县令商承学延上舍杨钧纂辑,未几,商承学以内征去,主簿戚英始

  • 柞蚕简法补遗

    一卷。附图说十二条。清董祥熊(生卒年不详)撰。董祥熊在光绪末年任安徽劝业道。董在刊行自己的《柞蚕简法》一书之后,派人到河南鲁山进行调查柞蚕生产情况,将调查结果作为补充编入书中,并附有图,这就是《柞蚕简

  • 考古略

    八卷。清王文清(生卒年不详)撰。王文清曾著有《周礼会要》。王文清原著《考古源流》四百七十五卷,汇辑《三通》、《玉海》、《册府元龟》、《通鉴纲目》、《大事记》等书的内容而成。但未及刊行,先摘其浅近切要者

  • 春秋中国夷狄辨

    三卷。清徐勤撰。徐勤字君勉,三水(今广东三水)人。曾从学于康有为,治《春秋》经世之学,尤致力于公羊家之说。该书分三篇,每篇为一卷,分别为:《中国而夷狄之》第一,《夷狄而中国之》第二,《中国夷狄进退微旨

  • 绿筠轩诗

    四卷。清张元(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张元字殿传,淄川(今山东济南)人,张庆笃之侄。生卒年均不详。雍正四年(1726)举人,官鱼台县教谕。张元工诗,少时与高凤翰、朱令昭等同结柳庄诗社。张元诗法本王士

  • 双鉴楼善本书目

    四卷。清傅增湘撰。傅增湘(1872-1949),字润沅,又字沅叔,自号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曾用笔名江弇、长春室主人、书潜、清泉逸叟。四川江安人,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及藏书家。自

  • 宛邻张氏丛书

    十二种,七十卷。清张琦(1764-1833)编。张琦字翰风,阳湖(今江苏省武进)人。嘉庆年间举人,历官知县。为常州派词人,亦精医学。丛书辑录张琦二种:《战国策释地》二卷、《宛邻书屋古诗录》十二卷;前一

  • 四书通证

    六卷。元张存中撰。张存中字德庸,新安(今属广东)人。胡炳文作《四书通》,详于义理阐释而疏于名物考订,存中因排纂旧说,成此书以附其后,故而名曰《四书通证》。该书引经据典,字字必著出处,征引详明,于人习读

  • 郭庆藩行述

    一卷。清郭振镛编著。振镛清末叶湖南湘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该书记其父郭庆藩生平事实。庆藩字孟纯,郭嵩涛侄,诸生。由军功保知府,官至江苏候补道。书中所述办盐厘海运诸事,与实相符,至于开矿行钞诸策却是空

  • 青溪暇笔

    三卷。明姚福(生卒年不详)撰。姚福,字世昌,自号守素道人,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此书杂记作者读书所得及杂录耳目见闻等。共三卷,其首卷所述明初轶事,多为正史所不载者,可补正史之不足,有一定的史料价值